后名,单单提了吴苋,应该是有墓碑县志之类作依据吧。
涪水阻击战失败,刘璋军退到绵竹县,三国志说这次刘璋派出护军李严督军,华阳国志则加上了江夏费观,在涪水的时候好歹还提了一句“破败”,在绵竹却是直接一个“降”字,恐怕连仗都没打。
为什么投降得这么快呢?跟下面这个人有直接关系。
费诗,犍为南安人,刘璋时为绵竹令,先主攻绵竹时,诗先举城降。——《费诗传》
作为刘璋军第二个投降的人,费诗是个怎样的人呢?胆小、猥琐么?
在刘备准备称帝时,费诗是少数敢站出来反对的人,因此被降职外放。
华阳国志评价:“惜哉公举,帅直陵迟”陈寿评介:“费诗率意而言。”
这种直肠子,投降也那么干脆,我想他应该是为了不让百姓受罪,反正局势一目了然,刘璋打不过刘备,何必磨叽呢?
另一个原因,益州人与东州人不和,费诗对东州人还特别反感,骂过孟达为“小子”,而李严写信给孟达时,却情意绵绵:“思得良伴。”这次督军的李严费观都是东州人,双方很容易出现矛盾,费诗一怒之下投降也是可能的。
县令举城投降,李严费观等人的军队,只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了,不降又咋办呢?
话说自从吴懿降了以后,刘璋为领军人选很是发愁,发现亲戚也靠不住,还得找个有节操的人,于是就相中李严了。
李严才到益州几年,怎么会被刘璋看上的呢?
《李严传》:“曹公入荆州时,严宰秭归,遂西诣蜀。”李严不肯降曹,这不正是传说中的忠烈之士么?所以一到益州刘璋就让他当了成都令,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啊。
而且李严性格高傲,寻常人都不敢接近他,被乡人号为“李鳞甲”,这种人怎么可能投降?
可惜刘璋忘了一件事,李严在刘表帐下时,曾任南阳郡吏,与屯在新野的刘备很近,说不定就交往过,而且刘备这次带了无数荆州人过来,他乡遇故交,李严能不心动吗?
刘焉刘璋是荆州江夏人没错,但那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新一代的荆州人跟他家不熟。
刘备日后托孤的两大重臣,一是孔明,二就是李严,在荆州时刘备跟李严没点基情谁信啊?
演义中的李严,与黄忠战四五十合,不分胜负,孔明说:“吾已见李严武艺,不可力取。”武力设定相当高,也算符合史实,刘璋再笨,也不可能派个弱者来统军吧。
作为蜀汉一度的二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