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没有关卡,王连固守没起到一点作用,刘备“蛙跳”,直接拿下了涪城。
刘璋当初曾经在涪城与刘备“欢饮百余日”,《蜀鉴》和《方舆揽胜》记载,唐朝的《富乐山碑》云:“昭烈自蛮荆入蜀,刘璋延之此山,望见蜀之富盛,饮食乐甚,故得名。”
也就是说,走遍大半个中国的刘备,在涪城看见成都平原的富庶,就象土包子进城一样,流口水啊,相比之下,同样以富庶闻名的荆州,都被称为“蛮荆”了。
梓潼还属于丘陵地区,踏入涪城,才算是真正进入成都平原,难怪刘备占了涪城,又忍不住要喝酒了,美啊。
在刘备刚刚发兵的时候,刘璋的从事郑度曾经建议迁巴西和梓潼的人民到涪水以南,坚壁清野,让刘备不攻自破,被刘璋否决。
个人觉得这些话是后人编造,郑度将巴西与梓潼并列,显然是指梓潼郡而非县,而梓潼郡是刘备在几年后设置的。
事实上刘备进军迅速,刘璋想迁徙百姓也来不及,现在刘备有了涪城的钱粮,此计也没什么用了。
涪县曾经做过广汉郡治,城的规模不小,府库也充实,刘备以此为据点休整,等待荆州援军才是正理。
但刘备对自己极有信心,很快出兵,《华阳国志》记载,“建安十八年(213年),璋遣将刘璝、冷苞、张任、邓贤、吴懿等拒刘主于涪,皆破败,还保绵竹。”
如果各书的叙述顺序没错的话,刘备此时已进驻涪城,刘璝军“拒于涪”只能指“涪水”了,《华阳国志》说,蜀地“津渡甚多”,没办法全部据守,这里爆发的应是野战,在这方面,益州将领与刘备就差得远了。
益州最强的部队是异民族的蛮兵,但就算这些蛮兵参战,最擅长的也是山地战,而且战事爆发在益州中部,反攻发起得又太仓促,刘璋可能没招募蛮兵。
以成都平原的富庶,长年驻扎一些不受教化的蛮兵是个麻烦,蛮兵通常放在边界。
从兵力上来说,刘备接收了白水军,并且几乎全部带走,路上又没受到什么损失,至少有三万余人,之前刘备提出回荆州,刘璋还答应提供四千人,如果到了位,那刘备就有近四万之众。
要应付周边的敌人,刘璋不可能在成都留驻太多部队,三四万已经是极限,所以在兵力上,刘璝恐怕还处于劣势,面对刘备这边久经沙战的精兵猛将,战败就不足为奇了。
刘璝,没有其他相关记载,唯一的线索是他的名字……这名字还真有点奇怪,恰好和刘璋刘瑁两兄弟都是“王”字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