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
随即,帝国海军后勤装备处对“理想型巡洋舰”的战术要求进行了全面评估。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新式巡洋舰要想拥有绝对优势,排水量将超过一万七千吨,装备六门三百毫米主炮(当时战列舰的主炮),速度要达到二十六节(当时战列舰的速度都在二十节左右),防护需要达到装甲巡洋舰的水平。
在帝国海军提交给内阁政府的预算中提到:这种装备有三百毫米口径主炮的战舰,可以追捕并且摧毁敌人的所有巡洋舰,并且在遭遇更强大的战舰时,凭借其二十六节的速度摆脱敌人的纠缠……这种“理想型巡洋舰”将会成为真正的巡洋舰杀手。
在等待内阁政府拨款建造期间,帝国海军还逐步完善了“理想型巡洋舰”的使用战术。
按照帝国海军的推测,这种集火力与速度的新型战舰可以率领己方侦察分队突破敌方轻型舰艇组成的警戒屏障,执行强行侦察任务;作为战列舰舰队的前锋与后卫,并掩护其侧翼,必要时扩大战果,或者掩护撤退;率领己方巡洋舰舰队捕捉并摧毁敌方掉队或零星游弋的舰艇。
从帝国海军制订的战术使用守则可以看出:新型战舰,即后来的战列巡洋舰并不以战列舰为作战对象,并不参加舰队主力决战,而是以巡洋舰为作战对象,具有明确的功能性,是一种任务明确,使用范围明确,功能性非常强的战舰。
战列巡洋舰的技术性能指标也决定了这一点。为了追求速度上的优势,并且确保拥有压倒性的火力优势,战列巡洋舰只能降低防护能力。这是战列巡洋舰的致命伤,实战也证明,战列巡洋舰在舰队战列对战中将是非常脆弱的目标。
可是,实战中,任何舰队指挥官都有意,或者无意的忽略了战列巡洋舰的致命弱点。
任何一名舰队指挥官在战场上,都会力求拥有火力优势,并且凭借火力优势打垮敌人,获得胜利。正是如此,战斗中,舰队指挥官往往将拥有强大火力的战列巡洋舰当作主力舰使用,将其投入战列决战,从而成为战场上的牺牲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德兰海战”,“马罗基海战”,“休达海战”,“与论岛海战”,乃至“爪哇海战”都反复证明了战列巡洋舰的致命弱点。
正是如此,战列巡洋舰仅仅昙花一现。
大战后,世界各国都停止了战列巡洋舰的建造工作,在役的战列巡洋舰要么按照条约规定退役销毁,要么被改造为快速战列舰。
只是,战列巡洋舰并不会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