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失败和修改后,一个极其简化、只能执行最基本探测功能的“折叠”脚本雏形,终于勉强成型了。
我深吸一口气,将目标锁定在那个废弃的环境监测站数据接口。交叉手指,按下了执行键。
终端屏幕上,代表我的数据包的光点,以一种……笨拙但奇异的方式,开始在虚拟的网络路径上移动。它不再是直线前进,而是在遇到模拟的检测点时,仿佛真的像在“折叠”自身一样,短暂地改变了数据结构特征,变换了协议标记,然后以一种略显歪扭的姿态,绕过了基于常规模式签名的防火墙。
成功了!它生效了!
虽然过程磕磕绊绊,耗费了远超常规渗透的计算资源,甚至在突破最后一个基础认证时,脚本还差点因为逻辑错误而自我销毁,但最终,一个微弱的、表示低级访问权限获取成功的提示符,出现在了我的屏幕上!
激动和难以置信的感觉瞬间席卷了我!我几乎想大吼出来,但立刻捂住了嘴巴,警惕地听了听隧道外的动静。
我成功了!这个被遗忘的、几乎只存在于传说中的“数据折叠算法”原理,真的可行!
我迅速利用这短暂的、极其不稳定的低级访问权限,下载了该监测站近期与上级数据中心交换的部分日志文件。信息很零碎,大多是无用的环境数据,但在其中,我找到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一份关于近期加强了对“灰色盐沼”及周边区域异常信号源监控的指令片段,以及几个负责该区域巡逻的穹顶特工小组的部分调度时间表和编号!
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情报,但对我来说,这意义重大!它证明了我的方向是对的,证明了我手中掌握了一把可能撬开穹顶铁壁的钥匙!
巨大的鼓舞让我暂时忘记了疲惫和危险。我感觉自己终于不再是只能被动挨打的猎物,我有了反击的可能!
当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算法还非常初级,漏洞百出,效率低下。这次成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目标本身也极其脆弱。想要用它来对抗穹顶核心系统那真正“层叠装甲”般的防御,还需要进行大量、艰苦卓绝的完善和升级工作。
前路漫漫,任重道远。但我看着屏幕上那来之不易的情报,感受着指尖残留的、因紧张而微微的颤抖,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和决心。
我,江临风,一个废土上的孤狼,或许真的有机会,用这双敲击键盘的手,撼动那座看似不可一世的钢铁穹顶。
(活动时间:1月28日到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