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大兵压境,诸将恐惧的危急关头,李世民临危不惧,再次展现了自己的领袖魅力。只见,李世民领着数名贴身骑兵,登上一座山丘,瞭望敌情。不一会儿,李世民转过身来,对诸将耐心分析道,实际上也是最后的战前动员:
贼起山东,未见大敌。今度险而嚣,是无政令;逼城而阵,有轻我心。我按兵不出,彼乃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追而击之,无往不克。吾与公等约,必以午时后破之。 (《旧唐书·太宗本纪》)
这段话中,李世民提出了自己的应敌之策。他准确地判断出,窦建德自从崛起于河北以来,所向披靡,几乎没有遇到大的劲敌。这样一来,必然会让窦建德目空一切,眼高于顶;如今,窦建德倾巢而出,率众来攻,军队之中却喧嚣不止。由此可见,夏军之中,毫无政令,纪律可言。而且,夏军是在逼近城池的时候,才结成阵形,更能说明,他们的轻敌之心。
针对夏军的军纪松散,骄纵轻敌,李世民认为,唐军目前最稳妥的战术,那就是按兵不动,切不可轻举妄动。唐军按兵不动,严阵以待,一点点消磨掉夏军的嚣张气焰。等到夏军气势衰竭,士卒饥饿之时,自会主动退却。届时,唐军大举尾随追击,中午时分,定能大破夏军。
果然如李世民所料,窦建德根本没有把这支不到四千人的大唐玄甲军,放在眼里。在他看来,自己手握十余万兵马,具有绝对优势,泰山压顶,唐军若要抵挡,简直就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
但是,窦建德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夏军兵多,大如牛;唐军兵少,小如钉。牛和钉相撞,却未必撞得过钉子。况且,轻敌乃兵家大忌。窦建德这样轻视自己的对手,终究会为此付出代价。
很快,轻敌的窦建德,主动向唐军发起进攻。怎么回事呢?窦建德集结军中三百骑兵,由他亲自率领,渡过汜水,进逼唐军大营,距离唐营仅仅一里,也就几百米远。紧接着,窦建德遣使前往唐军大营,面见李世民,与其约战,让李世民也挑选数百锐士,和自己真刀真枪地打一仗:“请选锐士数百与之剧。”
李世民何许人也,他不是被吓大的。区区三百夏军骑兵,就想把他这位大唐军神震慑住,那是不可能的。李世民一看,好,你想要打,咱们就打打看。于是,李世民派遣麾下大将王君廓,率领二百长槊兵,出营迎战。
王君廓率领两百精兵,迎击窦建德的三百骑兵,与其正面交锋。战斗异常胶着、激烈,唐军乍进乍退,几乎和夏军在短兵相接。双方打得难解难分,不分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