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军战成了平手,一时难以消灭对方,便各自鸣金收兵,引军退下。
按道理讲,玄甲军的战斗力,不应该是这个样子。想当初,洛阳城下,青城宫一战,王世充的数万江淮劲旅,被仅仅数千人的玄甲军精兵,杀得几乎片甲不留;同样,初到虎牢关的第一战,李世民也是以五百玄甲军骁骑,层层设伏,以少胜多,一举击穿五、六千人的夏军精锐骑兵,斩首三百余级。
为什么这次的作战,曾经骁勇善战,所向无敌的玄甲军,一反常态,竟然与区区三百夏军,打了个平手?显然,李世民是故意的,这是他的障眼法。真要打起来,以玄甲军的战斗力,别说三百夏军,就算是三千夏军,亦不在话下。
然而,这并不是李世民的战略意图。先前,关于如何应对来势汹汹的窦建德主力,李世民早就定下了一个原则,按兵不动,消磨掉夏军的锐气。所以,李世民指示大将王君廓,让玄甲军故意示弱,不要将真实的实力展现出来。这样一来,使得窦建德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唐军已经到了极限,从而麻痹大意,放松警惕,有利于唐军发起全线反击,彻底击溃夏军主力。
唐、夏两军,在虎牢关决战的前哨之中,打了个平手,不分胜负,各自鸣金收兵。就在此时,两军阵前,却发生了一个意外的状况,顿时给了窦建德和夏军将士当头一棒,令其士气重重受挫。
两军虽然暂时收兵,但是,此时此地,在夏军阵前,有一个人依然在耀武扬威地显摆,谁呢?王世充的侄子王琬。可能有人会有疑问,王世充的侄子王琬,不好好待在洛阳城中,为什么会出现在窦建德军中?
前文说过,唐军主力在李元吉、屈突通的率领下,围困洛阳,王世充坐困孤城,突破不了唐军的外围封锁,内心无比焦灼。而且,窦建德的十几万夏国援军,又被李世民拖在虎牢关,无法脱身。
万般无奈之下,王世充只得投鼠忌器,派出两个使者王琬、长孙安世,连夜出城,前去虎牢关夏军大营,请求窦建德赶快和唐军决战,驰援洛阳。其中,王世充的侄子王琬,正是两个使者其中之一。
王琬、长孙安世来到夏军军中后,当时,凌敬正向窦建德献“围魏救赵”之计,绕过李世民精锐,渡过黄河,袭取李唐河东之地,压迫关中防线。因此,王琬、长孙安世二人,上下打点,花费重金,贿赂夏军的重要将领。故而,夏军诸将一致排挤凌敬,怂恿窦建德出兵决战。在诸将的撺掇下,窦建德头脑一热,决定和李世民决战。
正因如此,王琬才出现在夏军军中,参与了和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