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军心不稳,军纪涣散,完全就是一支疲惫之师;唐军则不同,玄甲军在李世民的带领下,本身就是第一强军,再加上以逸待劳,全军士气高涨,磨刀霍霍。
一支烂军,一支强军,两相对比之下,孰胜孰负,似乎已经提前注定好了。所以,李世民的自信,不是狂妄,而是他有自信的资本。别说窦建德有十几万大军,即使他有百万之众,李世民照样坦然无惧,来多少,灭多少。
决战一触即发,李世民、窦建德两个人,都卯足了劲,都想一口吃掉对方,那得看看谁技高一筹。其实,李世民早就发现,窦建德已经走入了一个极端,不计成本地急切求战。既然如此,李世民索性就好好陪他玩玩,吊吊窦建德的胃口,给他设一个更大的局,牢牢地套住窦建德。
这个更大的局是什么呢?上一章节的最后提到过,诱使窦建德主动出战。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初一,李世民率军北渡黄河,南逼广武,打探敌情,趁机留下1000余匹战马,假装在黄河岸边放牧,引诱窦建德上钩。而后,当天晚上,李世民返回了虎牢关。那么,窦建德上当了吗?上当了。
前文不止一次说过,窦建德此时的心理,无非就是立刻和李世民决战,冲破唐军的虎牢关防线,快速赶到洛阳,夹击唐军主力。或许,窦建德知道,黄河岸边的那一千多匹战马,就是李世民抛出的诱饵。但是,他还是想都不想,义无反顾地去咬这个诱饵,掉进了李世民挖好的陷阱里。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初二,也就是李世民黄河牧马的第二日,窦建德率领夏军主力,倾巢而出,全部拔营,与唐军决战。根据史书记载,夏军这次出兵,声势尤为浩大,正如其当初从河北驰援洛阳一样:
建德果悉众而至,自板渚出牛口置陈,北距大河,西薄汜水,南属鹊山,亘二十里,鼓行而进。 (《资治通鉴》)
当时,窦建德率领全部夏军主力,倾巢出动,全力进攻,自板渚出牛口,排兵布阵,北靠黄河,西临汜水,南连鹊山,阵形南北绵延二十里,擂鼓之声震天动地,一路向西挺进。
十几万夏国军队,大张旗鼓,高调出兵,其目的就是为了震慑唐军,对唐军形成大兵压境之势。
夏军来势汹汹,看架势,是要和李世民拼命的样子。虽然到了这个时候,跟随李世民一起来到虎牢关的唐军将领,已经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但是,他们也没见过这么多的夏军,呼啸而来。所以,唐军诸将心里不免有些发怵,不知道这仗该怎么打,人人面有惧色,如临大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