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七章 太原失陷(3)——河东兵燹(6 / 9)

据蒲阪,唐朝屡攻不克。不仅如此,王行本还与刘武周遥相呼应,双方结成了夹击李唐的联盟。

王行本占据蒲坂,并与刘武周串通一气,对于山西战事的发展,无异于火上浇油。这意味着什么?李唐王朝的黄河渡口防线,直接暴露在了刘武周的铁蹄之下,关中地区也变得岌岌可危。

如果刘武周率军经过蒲阪,从此地直渡黄河。届时,不仅会占领山西全境,也将威胁关中腹地,兵临长安城下,亦不在话下。所以,此时此刻,形势已然是万分危急,战火燃遍山西,大有向关中蔓延的趋势。

刘武周、王行本结盟,黄河渡口防线洞开,河东危在旦夕。消息一经传出,关中一带顷刻人心惶惶,群情震骇,犹如当初薛举进犯泾州一样。面对这样的困境,唐高祖李渊的内心,开始产生动摇了。

李渊毕竟是大唐皇帝,在他看来,太原虽然重要,也重不过整个大唐的江山社稷。这场仗如果再这么打下去,只怕唐王朝会招架不住。不要到最后,山西没有保住,连关中都危若累卵了。与其继续在山西和刘武周死磕,倒不如及时保存实力,积蓄力量,等到以后时机成熟,再与刘武周决战。

想到这里,唐高祖便萌生了一种消极保守的念头。于是,李渊亲自写了一道手敕,准备发往河东前线。在这道亲笔手敕中,唐高祖李渊将自己的战略意图,大体上进行了一个简单阐述:

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 (《资治通鉴》)

总而言之,李渊的策略,四个字:收缩战线。眼下的军事态势,刘武周咄咄逼人,席卷大半个山西,唐军则一败再败。针对河东溃败的危情,唐高祖李渊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暂时放弃太原,放弃黄河以东,将唐军主力撤回关中,全力固守关西。只要关中还在手中,将来收复太原,还是大有可为的。

试想,唐高祖的这道手敕,一旦真的发往前线,后果将不堪设想。估计,唐王朝的统一大业,势必戛然而止,甚至整个国家也会土崩瓦解。幸亏,关键时刻,有人主动站出来,阻止了李渊这个因头脑发热而做出的错误决定,纠正了唐高祖的战略失误。这个人是何许人也?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可不是一般人,久经战阵。这是一位在血雨腥风的战争中,一路拼杀出来的杰出军事统帅,具有丰富的战场经验,以及超群的军事才能。他以敏锐的战略眼光,精准地判断出,太原绝不能轻易放弃。

要知道,李世民是一路跟随父亲李渊,从太原起兵反隋,直到最后攻克长安。所以,李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