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有些骑虎难下,腹背受敌,一下子要面临两伙敌军,可谓葫芦没有摁下,反倒起了瓢。
因此,裴寂急忙调转枪口,全力征讨吕崇茂流寇。要么说,裴寂是一个军事上的庸才,刘武周他打不过,居然连这支临时组织起来的农民武装,也打不过。裴寂讨伐吕崇茂,竟然被打得一败涂地。
战争初期,裴寂指挥无方,致使唐军一再败北,遭到巨大伤亡。之后,又是因为裴寂的愚蠢举动,致使山西境内流寇蜂起,与刘武周连成一片。河东战场军事态势的发展,越来越不利于李唐王朝。
仗打成这样,山西战事被搞得这么狼狈。很显然,裴寂难辞其咎。由于他的无能,唐军在与刘武周的对战中,不仅毫无建树,反而损兵折将,丧师失地。所以,裴寂已经不适合继续留在前线,指挥部队了。经过权衡,唐高祖将裴寂调离前线,征召入朝。见到裴寂,李渊不留情面,上去就是一顿数落:
义举之始,公有翼佐之勋,官爵亦极矣。前拒武周,兵势足以破敌,致此丧败,不独愧于朕乎? (《旧唐书·裴寂传》)
这一次,李渊没有袒护裴寂,为了平息朝野上下的不满情绪,将裴寂下狱。但是,唐高祖只是做做样子。不久之后,裴寂被重新释放出来。而且,李渊对他的态度,并未发生改变,比以前更加宠信。
对于裴寂的屡战屡败,无能怯懦,唐高祖李渊不仅不予以惩处,反而一再偏袒、一再纵容。这样的做法,自然激起了朝中许多大臣的不满。他们觉得,就裴寂这么一个志大才疏的草包,凭什么位居大唐宰辅之职,且备受皇帝信任。李渊的处理不公,为唐王朝内部官员之间的矛盾,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尽管高祖对裴寂有所偏袒,但是,李渊却没有让裴寂再次回到前线,这还算是个明智之举。李渊清楚,河东一战,事关重大,如果继续派裴寂到前线掌兵,只会让山西战况越来越糟。
既然裴寂被调离前线,召回长安,唐朝山西战场的统帅之职,便出现了空缺。为今之计,只有重新调兵遣将。那么,该派何人顶替裴寂的将帅空缺?这一次,唐高祖派出多员战将、数支军队,驰援山西,抗击刘武周。
在裴寂调离前线的同时,唐高祖李渊命永安王李孝基、工部尚书独孤怀恩、陕州总管于筠、内史侍郎唐俭等将领,统领大军,开拔河东前线,力抗刘武周。由此可见,李渊是下了血本,要和刘武周死战到底。
然而,此时的河东战局,已经恶化到了极点,出乎李渊的意料。当时,隋朝的一股残余势力——王行本部,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