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太原丢失,唐王朝等于丧失了根基。所以,唐高祖非常生气。盛怒之下的唐高祖李渊,爆发了帝王之怒。因此,唐高祖要对守卫太原不力的人员,进行严惩,只有这样,才能杀一儆百。
既然要杀一儆百,最该严惩的,不是别人,正是齐王李元吉。首先,李元吉坐镇太原期间,横行不法,肆意妄为,致使太原百姓民怨沸腾。更有甚者,刘武周大兵压境之时,李元吉作为太原守将,不思如何守城,反而置全城军民于不顾,独自逃命,弃城而走,最终致使太原失守。
种种这些,即使杀了李元吉,也不为过。然而,李渊的处置,却让人感到匪夷所思。李渊觉得,李元吉是自己的儿子,如果处置了他,那无异于是当众扇自己的耳光。更何况,李渊出于一片爱子之心,也不忍心处置李元吉。为了保护李元吉,唐高祖打算找一个“替罪羊”,找谁呢?右卫将军宇文歆。
当初,唐高祖委派殿内监窦诞、右卫将军宇文歆,前往太原,辅佐李元吉。结果,李元吉和窦诞在太原胡作非为,搞得太原城鸡飞狗跳。宇文歆多次规劝无效,甚至上疏高祖,弹劾李元吉和窦诞。
唐高祖李渊认为,李元吉之所以会有种种荒唐行径,面对敌军弃城而逃,都是因为宇文歆没有起到规劝作用。所以,太原失守后,李渊怒火中烧,把气全部发泄到宇文歆身上,打算严惩宇文歆。有一次,唐高祖当着礼部尚书李纲的面,毫不留情地数落宇文歆,为李元吉开脱:
元吉幼弱,未习时事,故遣窦诞、宇文歆辅之。晋阳强兵数万,食支十年,兴王之基,一旦弃之。闻宇文歆首画此策,我当斩之! (《资治通鉴》)
李纲此人前文提到过,这是一个刚直不阿的老臣。李渊因为一时气愤,迁怒于宇文歆,竟然还要扬言杀了他。李纲当然不能坐视不理,无论如何,也要阻止皇帝的意气用事。于是,李纲冒着身首异处的危险,犯颜直谏,替宇文歆辩解。同时,李纲又把矛头,直接指向齐王李元吉和窦诞:
王年少骄逸,窦诞曾无规谏,又掩覆之,使士民愤怨,今日之败,诞之罪也。歆谏,王不悛,寻皆闻奏,乃忠臣也,岂可杀哉! (《资治通鉴》)
听完李纲的进谏,唐高祖也缓过劲来。第二天,唐高祖李渊单独召见李纲,特赐御座,对他说道:“我得公,遂无滥刑。元吉自为不善,非二人所能禁也。”之后,李渊下令,释放了窦诞和宇文歆,不予追究。正是因为李纲的极力制止,才避免了一场杀戮,没有让李渊做出不冷静的举动。
从武德二年(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