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上流播淮南,大贼连州郡、小盗阻泽山者,万数矣,......诚能应天顺人,举旗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今太原百姓避盗贼者,皆入此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朝啸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领之兵,复且数万,君言出口,谁敢不从?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盈半岁,帝业可成。
同时,刘文静又和李渊的心腹晋阳宫监裴寂交情不错,于是便让裴寂不断劝说李渊起兵反隋。所以,史书中评价刘文静在晋阳起兵过程中的表现是“定非常之谋”。后来,李渊在对晋阳起兵论功的时候,将刘文静和李世民、裴寂列为头功第一等。可以说,李渊晋阳起兵,刘文静是立下大功的,此后,刘文静逐渐成为了李世民的头号谋臣。
在起兵的力量积蓄得差不多之后,接下来,李世民便是要试图说服李渊起兵反隋。正好,当时就有一个契机。
雁门之围后,隋朝与突厥的外交关系彻底破裂。突厥经常派兵入侵隋朝的北部边境,而李渊所管辖的山西河东地区,正是直面突厥南侵的第一线。有一次,突厥大举兴兵进犯河东重镇马邑(今山西朔州),马邑正好是李渊的管辖范围。于是,李渊派遣虎牙郎将高君雅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共同领兵,迎击突厥,结果遭遇大败。
隋炀帝对于处置败军之将的手段一直是非常严苛的,李渊打了败仗,毫无疑问,隋炀帝肯定是要问罪的。于是,李世民抓住这个契机,趁机向父亲李渊进言,劝说李渊举起义旗,起兵反隋:
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 (《资治通鉴》)
最终,在李世民、刘文静、裴寂等人的合力劝说下,以及在多方势力、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李渊最终在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于晋阳正式起兵反隋,率领三万义军,向长安关中进军。
综合以上种种所述,有人或许会觉得,整个晋阳起兵好像都是李世民的手笔,李渊在其中的戏份少之又少。事实真的如此吗?显然不是,我们研究历史,往往都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用一种唯物史观看待历史事件。
也许,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李世民是一个老实人,不太会争权夺利,权谋诡斗。所以,在唐朝建立之后,处处受到父亲李渊和大哥李建成的猜忌与打压,最后被逼无奈,不得以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兄屠弟,逼迫父亲李渊退位。
那么,李渊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根据两《唐书》、《资治通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