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平保儿是这么说的?有趣,有趣。”
胡惟庸是一个相貌算得上英俊的中年人,面色白净,眉眼透着灵秀之气,几缕长须颇为柔软,不似武夫那么刚直。
但为相多年,威仪早就培养出来,哪怕一袭家居的便袍,态度也很随意,在场的人还是感觉到了不小的压力。
听了费聚转述的平安的话语,胡惟庸并没有怒形于色,只是放下筷子,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胡惟庸并没有爵位,他只是一品大臣,但身为侯爵的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南雄赵庸,也包括平凉侯费聚,这四位侯爵都是坐在了胡惟庸的左右下首。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淮西人。
明初的武勋几乎没有外人,全部是淮西一带出身。
也很奇诡,冲锋拔阵有常遇春,统筹全局的徐达,步骑双绝的傅友德,还有稳重多智的冯胜,此外朱文正,李文忠,还有汤和,包括眼前这四侯,还有沐英,王弼,耿炳文……这些大将各有特色,随便拎一个出来在大明中后期都是数一数二的名将。
但在明初之时,这帮英雄豪杰全部出于淮西,被朱元璋囊括于麾下,创下不逊于汉唐的伟业,也真是奇事一桩。
文臣中,淮西人也有六国公之首的李善长,还有这位后来居上,权势声望已经超过了李善长的胡惟庸。
大明到洪武十三年,一共是有过五个丞相。
淮西人三位,李善长,徐达,胡惟庸。
高邮人一位,汪广洋。
山西人一位,杨宪。
汪广洋在任上和徐达一样,不揽权,不恋栈,只饮酒自愉,饶是如此,因为没有帮着朱元璋对抗胡惟庸,在去年已经被贬官流放,途中收到切责他的圣旨,汪广洋被迫自缢而死。
杨宪则是死于洪武三年,原本是检校,也是鹰犬一员,上任后就和李善长和胡惟庸恶斗,但当时朱元璋正是用李,胡二人之时,杨宪只能被牺牲,也是赐死。
徐达是武勋大臣,在中书省就是为了牵制文官,徐达行事坦荡,做事只按规矩,但凭公心,在中书省也绝不恋栈揽权。
明初五个丞相,只有徐达得以善终。
赐蒸鹅完全是胡扯,编造而已。
老朱要杀人,绝不会用这样低级的手段。
到洪武十三年时,胡惟庸已经是独相,为相多年经营多年,中书省已经成了胡惟庸的天下。
权势一高,自有武勋大臣来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