拢人心,用圣人般的私德品质做出表率。
可墨子一死,墨家立马一分为三,分化成了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
相里氏之墨入秦,安心做起了工程研究。
相夫氏之墨入齐,在稷下学宫搞起了墨辩,成为与名家并肩的哲学流派。
邓陵氏之墨入楚,虽然这一派依然坚持以‘义’为准则。但他们‘义’的形式,却从墨子时期止楚攻宋的国家大义,退化成了仗剑行义的游侠作风。
三墨每况愈下倒也不能说全是他们的过错,而是愿意投身墨家的门人越来越少。
所以三墨迫于愈加恶劣的生存环境,所以不得不在墨家的原教旨上做出一些调整,大搞‘修正主义’。
大家虽然都喜欢墨家的精神,但真让他们过墨家那种穿粗衣吃粗粮,每日辛勤劳作,而劳动所获还要上交学派统一分配,有点余粮就要拿去救济穷人的日子,恐怕是不容易的。
而宰予之所以要挑在今天确立菟裘建军的思想,也正是为了避免走上墨家的老路。
如果在菟裘没有得到治理前说这话,那就是抛开生活待遇大谈仁义道德,不仅无法取得甲士们的信任,反而会激起他们的反感。
因为这颇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思。
而如果这话放在菟裘军建成之后说,又未免显得矫揉造作。
这五十名甲士都是未来菟裘军中的骨干,其中必定会涌现出立下大功的人才。
如果不把这些话事先和他们说明白,来个约法三章,将来如果出了什么问题,这些人来个居功自傲、败坏风气,还真不好出手整治他们。
除此之外,由于杞国商路已经全面打通,源源不断的杞国青铜正涌向菟裘,因此宰予的全面扩军计划也逐渐提上了日程。
面前这五十人将在今天的课程后,被集体拔擢,升任伍长。
俗话说得好,兵仁仁一个,将仁仁一窝。
这些预备役伍长的个人操守将很大程度的决定未来菟裘军伍的整体作风。
如果这些主官的思想品质都不过硬,难道还可以打造出一支真正的仁义之师吗?
最重要的是,宰予得告诉他们,菟裘的军伍不是忠于某一人的,而是忠于仁义的!
至于何为仁义,应当以宰子的修订版《周礼》为准。
如果我宰予百年之后,我的后继者中出现了虫豸,也尽可讨之。
吃不起饭就造反,这是天经地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