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两百七十三章 人择原理(5 / 5)

时的梦想,功成名就,位高权重也未可知。

本宇宙的我多么想拥有那种体验啊!

这就好比,如果人生好比一场游戏,可以save and load该多好,我总能得到一个最好的结果。

说到这里,游戏里出现的不同存档不就是一种多宇宙的理解吗?

影片《彗星来的那一夜》中就有类似的情节,女主去到平行空间的另一个“她”的家,发现另一个“她”过得更好,于是将另一个“她”打晕,伪装成另一个“她”。

影片《彗星来的那一夜》的剧照,近年来不可多得的烧脑神剧,大致等于《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恐怖游轮》,不可错过。

人生最多百年,在宇宙年龄面前,人生百年不过沧海一粟。

如果把我们的视野放大到宇宙尺度,那会发现一个神奇的问题。

按照多宇宙理论,从一百三十七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开始,我们整个宇宙早已“分裂”或“演化”成天文数字的子宇宙。

可以想象,在大部分宇宙里,可能根本不会有“我”,甚至连太阳系、银河系都没有。

所以,“总宙”本身就是随机的,天文数字的“子宇宙”就是随机的结果,我们处于哪一个子宇宙里本身就是“总宙”演化的结果。

这就导致一个更加恐怖的推论:如果我们要问我们的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那是因为如果宇宙不是这个样子,你就根本不会在这里问这个弱智问题。

这就是“人择原理”!

多宇宙刚诞生出来的时候,显而易见的优点是它摈弃了“观察者”,让世界从哥本哈根的“唯心”回归唯物,然而经过推论,却发现这竟然能会导致更加“唯心”的人择原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