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总宙”就以可能走的变化发生“分裂”或继续“演化”。
棋盘太小,只争目数。
相比之下,我们所在的宇宙则是一个巨大的存在,按照多宇宙理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量子事件,也就是说,我们的宇宙每分每秒都在进行迅速的“分裂”或者“演化”,子宇宙的数目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巨大数字。
阿尔法狗的多层人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方法。
我们至少可以想象,如果多宇宙理论成立,在其他宇宙里也存在过同样的“我”,也许应该用“他”……
那些“我”或者“他”还活着吗?他们或者“我们”是比我过的更好?
至于为什么会有很多的“他”,是因为在我的历史里发生了太多的偶然事件,也就是量子事件,它们经过各种“薛定谔的猫”过程从微观放大到宏观,让我们所处的宏观宇宙“分裂”。
在某些宇宙里,我们可能早已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而离开人世;还有一些宇宙里,我们可能因买了彩票而中奖,成为亿万富翁;我们也许正和自己的前女友在另一个宇宙里卿卿我我,有情人终成眷属……
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我们之所以是现在的自己,都是极其偶然的结果。
在不断“分裂”的宇宙里,我们将和梦中女神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人是不满足的动物,如果存在平行宇宙,人就会想,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我会不会过的更好?
著名科幻影片《蝴蝶效应》就展示了平行宇宙和蝴蝶效应交互作用的奇幻之处,只是影片中加了一个莫名其妙的设定:主角可以通过看日记回到过去。
这不是主要的问题,我们就不深究了。
在影片中,主角总是不满足于当下,于是想着改变过去,每改变一次导致他存在于另一个平行宇宙,可惜总是事与愿违,由于蝴蝶效应的存在,本来的好意到最后却产出了恶果。
最终,心力交瘁的主角回到妈妈肚子里自杀,这个悲剧的结尾让人扼腕长叹。
类似的还有影片《罗拉快跑》、《土拨鼠之日》等。
我们还可以推想,既然存在天文数字的平行宇宙,那么在存在“我”的多宇宙里,可能有一些“我”更加落魄,也有些“我”则混得更好。
比如某一次考试,本宇宙的“我”考了九十分,而有些宇宙的“我”则瞎猫碰到死耗子,考了个满分,另一些“我”则倒了大霉,考了不及格。
继续联想下去,在某些宇宙里,“我”已经实现了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