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话可能“看起来很疯狂”。按照他的说法,“薛定谔方程”所描述的似乎是几个不同的历史,它们“是同时发生的”。
原来,是薛大神第一个提出了“多世界”的设想。
薛定谔在都柏林另一次演讲的照片,他正在讲解生命的实质!
薛定谔在都柏林的演讲后第二年,一个本科化学系毕业的小伙子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研究军事博弈学,很快他又对理论物理产生了兴趣,一边跟着魏格纳学习数学物理方法,一边完成了军事博弈学论文,取得了硕士学位。
到了博士期间,他发现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于是他抛弃了魏格纳,投身惠勒门下研究量子力学基本原理。
他的同学如此评价他:“他太聪明了!从化学工程到数学,再到物理,其实他整天都在看科幻小说。我想说,这就是天赋。”
这个天赋异禀的小伙子叫做休艾弗雷特,由于他的父亲和祖父也起了相同的名字:休,所以我们也可以叫他“艾弗雷特三世”。
艾弗雷特在1956年将他博士期间的研究汇编成一篇长论文《没有概率的波动力学》,文中他提出一个革命性的观点,他认为“波函数坍塌”这个违背直觉的设定就应该被“奥卡姆剃刀”砍掉,还不如承认波函数的客观存在,之所以会遇到“薛定谔的猫”这种悖论,那是因为这时“分裂”成多个宇宙,在某些宇宙里面猫死了,某些宇宙里面猫还活着。
这两个宇宙“分裂”之后,彼此孤立,再也没有交集,可以认为它们彼此“平行”,因此艾弗雷特的“多宇宙”也被称为“平行宇宙”。
在其他一些地方,也有过“多重宇宙”的说法,它们都是一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