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死猫活的问题被艾弗雷特用多宇宙来解释了。
后面因为有了“多宇宙”,更容易解释的是量子力学里最最神秘的双缝干涉实验。
双缝干涉实验,在每一本中学物理教科书上都可以找得到,托马斯杨用这个著名实验证明了光的波动性。量子力学发展起来以后,波粒之争再度掀起风云,有人想,如果用电子或光子一个个通过双缝,还会产生干涉条纹吗?
你说电子是波, 当然应该产生干涉条纹啊,但问题来了,电子明明是一个个通过的,难道它自己和自己干涉了吗?
你说电子是粒子,那问题更大了,这个电子究竟走了哪条缝呢?
实验物理学家说:不要吵,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做个实验验证一下不就完了吗?
随着实验手段的进步,还真有人做出了这样的实验,比如某个岛国的科学家外村彰做了出来,有分别为十一个、两百个、六千个、四万个和十四万个电子打在屏幕上出现的光点,随着电子数越来越多,屏幕上逐渐出现了明暗条纹。
后面当然也有单电子干涉实验结果,毕竟现在单电子也能产生双缝干涉条纹,似乎已无争论,但好奇心强的人还是想弄明白,电子究竟走的是哪条缝呢?
按照艾弗雷特的多宇宙理论,不用烦那么多了,因为根本就不需要“波函数坍缩”这个假设,就记住一点,在某些宇宙里面,电子走左缝,而另一些宇宙里面, 电子走右缝。
所以这个解释实在是太给力了!
艾弗雷特用一个多宇宙的设定, 一下子完美的解释了很多量子现象,EPR佯谬、冯诺依曼的边界问题甚至波粒二象性,解释起来都一目了然了。
更重要的是,量子力学终于摆脱了“观察者”这个空中楼阁,虽然多了很多宇宙,但终于回归了现实世界,很多人心里踏实多了,长舒了一口气。
艾弗雷特三世:多世界理论是唯一能够完全一致的解释量子力学和世界现实的的方法。
1959年,经过惠勒引见,艾弗雷特满怀憧憬来到哥本哈根,面见玻尔。
谁能想到,这竟然成了一次“灾难性”的拜访,对于量子力学的老学究们来说,“多宇宙”已经不止是离经叛道,而简直是异端邪说了!
事后,一位玻尔的追随者莱昂?罗森菲尔德说,艾弗雷特“愚蠢得难以形容,连量子力学中最简单的东西都无法理解。”
而艾弗雷特自己回忆起这个故事也说到:“这次访谈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