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紫禁城,养心殿.
此时,皇帝正审阅着严珅的折子.
“臣严珅,于卧病之中冒昧进呈:臣虽病养于家中,然如今庙堂之事,亦时有听闻,亦明白陛下为难之处,亦为此而辗转难眠,忧心忡忡.
然南巡之准备,已不能再有…耽搁,为与陛下解忧,臣思虑多日,终有所得,奈何身虚气弱,手不能提笔,口述之际,由他人代笔,还望陛下见谅.
臣以为,此次南巡,难得国库内库银钱充足,南巡威势之盛
,必然远超之前,然展露皇威之余,为陛下百年100名声计,亦需要注重民生民力,有虑于此,臣应对之策有三”
当皇帝收到严珅的折子后,看到折子前的提语,亦是不由为严珅的忠心而感动,竟是在卧病之际还不忘为自己解忧.
但这般感动只是一瞬间,接下来皇帝已是面现深思之色.
皇帝以帝王心术见长,但国家建设却并非他的长项,一向好大喜功的性子,又注定了他容易被这些所谓“良策”
的美好前景所蒙蔽.
所以,看到这封折子里的提议后,皇帝虽然也想到了地方官员会坏事的可能性.
但更多的,却还是是如木兰一般,觉得严珅的这些建议实乃良策.
虽然严珅举荐的人选是左子昂,但在这个时候,皇帝却想到了四皇子杨弘光.
皇帝并不喜欢杨弘光,更不喜欢杨弘光远甚于自己的贤名.
但为了江山传承考虑,在看到杨弘光屡屡被朝中权臣压制后,还是会为杨弘光细加谋划.
在之前,关于南巡的诸般安排,皇帝并不同意由杨
弘光负责,正是为了杨弘光考虑.
但随着严珅的这些“良策”
出现,皇帝却又觉得,这南巡的诸般安排,由杨弘光来尝试一番倒也未尝不可.
“严珅的这些建议,倒是不错,南巡的诸般安排,中枢与地方分离,中枢只负责检查进度,拨付银两,具体准备则由地方衙门负责.
如此一来,一切顺利的话,功在中枢良策,即使出了什么乱子,错也在地方而非中枢.
更何况,按着这般建议行事,虽说会多花些银子,但未必就会
劳民伤财,说不定还有扶持民力之效,能得到朝野赞誉”
“如此一来,这件事倒是可以由四皇子负责,成则有功,败则无碍,待朕南巡之后,四皇子即有功劳也有声誉,能力也能得到百官认同.
再加上南巡期间的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