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桥。及其他设施进行了修改。增添了大量通信与指挥设施。从而具备了舰队指挥能力。按照计划。第二批的首艘(“犹他”号。BB7也将按照舰队旗舰的标准进行建造。因此。这三艘战舰的排水量比其他九艘妹舰多出了一多吨。且舰桥的更加高大。架设在外面的通信天线也多多。
在设计的时候。“蒙大拿”级战列舰就非常重视水平防护。
后来。根据太平洋战争的经验。美国海军再次要求提高战舰的水平防护能力。随着帝国海军的复合穿甲弹问世。远程打能力迅速提高。美国海军不不再一要求在“大拿”级战舰的关键部位增添强化装甲。结果。“蒙大拿”级战列舰的装甲用量设计时增加了大概百分之十八。排水量也猛增到了六万吨以上。如果采用原先选定的动设备。“蒙大拿”级战列舰的最大速度将降低到可怜的二十八节。甚至有可能降低到二十七节。显。这一速度远无法满足战术需要。最终。美国海军为“蒙大拿”级战列舰更换了力设备。使推进输功率达到了二十一万轴马力。从而使其最高速,保持在了三十节。
这些大改动。导致“蒙大拿”级战列舰的建造进度严重滞后。
比起工艺上的麻烦。这些设计上的改动对施工建造造成的影响还不算很大。
在“蒙大拿”级战列舰正式开工建造的时候。美国海军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麻烦。那就是其使用的六英寸主装甲板。以及炮塔正面的二十二点五英寸装甲。炮座的二十一点三英寸装甲。司令塔的十八英寸装甲板的生产工艺过于复杂。不但生产困难。而且废品率太高。导致产量上不去。
这不是美国海军的问题。而是美国工业的问题。
战列舰所配备装甲板的厚度。以及质量直接由一个国家的重工业。特别是冶金工业的实力决定。
之前。美国海军从“北卡罗来纳”级到“南达科他”级。再到“衣阿华”级。其主装甲带的厚度只有三百毫米出头就是因为美国的工厂只能生产这么厚装甲板。直到“罗的岛”级战列舰。其主装甲板的厚度才提高到了三五十六毫。
虽然在设计“蒙大拿”级战列舰的时候。美国就方设法的提高了工业技术。特别是装甲板的生产技术。为生产十六英寸主装甲板做好了准备。但是新建工厂的生产率肯定难以与以往的工厂相比。且新的工业生产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从而降低生产效率。
如果不是装甲生产方面的问题。恐怕第一批八艘“蒙大拿”级战列舰在七十六年4年)下半年就能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