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能力。
不可否认。经过改进之后。二艘“长江”级将“升格”为快速战列舰。
与二艘“长江”级战列舰的改进工作同时进行的。还有二艘新编入第四舰队。却不属于帝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的训练工作。这就是由帝国海军提供技术。派遣部分工程师与工人。提供大部分零备件。由土耳其海军出资购买。在伊斯坦布尔的土耳其海军造船厂建造的。属于土耳其海军的二艘新式快速战列舰。
所谓“新式”。也只是针对土耳其海军而言。
在上次大战中。土耳其海军还有十来艘前无畏舰与四艘无畏舰。而到这次大战爆发的时候。土耳其海军只剩下了二艘老掉牙的无畏舰。其他的主力舰要么退役。要么年久失修而损毁。
按照第一次同盟国首脑会晤达成的协议。由帝国海军出技术以及技术人员。土耳其提供建造场的。德国派遣工人的方式。为土耳其与德国分批次建造快速战列舰。而第一批订单中。土耳其海军将获的二艘。德国获的四艘。只是在正式开工建造的时候。因为德国派遣的工人没有到位。加上造船厂扩建工程没有完工。只为德国优先建造了二艘。另外二艘要晚半年服役。
后来。帝国与土耳其达成了双边协议。帝国海军以提供人员训练。以及战略物资援助的方式。从土耳其海军租借了这二艘快速战列舰。战后再归还给土耳其。当然。如果这二艘战列舰在战争中战沉。或者战毁。帝国海军将向土耳其提供二艘更先进的战列舰。
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帝国海军在不出资金的情况下获的了二艘战舰的使用权。
因为签署协议的时候。帝国海军正在准备建造“省”级战列舰。当时“省”级乙型战列舰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了一大半。所以帝国海军只向同盟国提供了“省”级战列舰的部分技术。而包括舰体在内的绝大部分基础设计都来自于“皇帝”级乙型战列舰。
也就是说。这二艘战列舰的战斗力超过了建成时的“皇帝”级乙型。却不如“省”级。
无论如何。对此时的帝国海军来说。能够获的二艘快速战列舰。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了。
这二艘战舰下水进行舾装的时候。帝国海军就派遣官兵前往伊斯坦布尔。为接舰做好准备工作。建成服役之后。帝国海军立即与土耳其进行交割。随即这二艘战舰就开赴马耳他。在那边安装帝国海军的标准设备。然后再进行全面训练。
如此一来。在二艘“长江”级改进完工。二艘“伊斯坦布尔”级(“伊斯坦布尔”号与“德黑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