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门七十二年型150毫米/L52型舰炮(6×3),速射炮:16门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舰炮(8×2)。
主装甲带:330-420毫米,装甲甲板:180-200+80毫米,露天甲板:75毫米,装甲隔舱:120毫米,炮塔:200-540毫米,炮座:420-480毫米,司令塔:480-540毫米。
综合具体的性能数据就不难发现,省级乙型战列舰的改进重点就是加强火力。
当然,加宽后的舰体使其原本就已非常出色的水下防护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至少在海战中,没有任何一艘省级与省级乙型战列舰被对手的鱼雷击沉。这也是整个大战期间,恐怕最为难得的宝贵“战绩”吧。
另外,省级乙型战列舰的出现,还使帝国海军第一次将美国海军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省级战列舰服役之后,美国海军的依阿华级战列舰也紧跟着服役了,而且从各项性能对比上,依阿华级不比省级差多少,两者的战斗力在伯仲之间。另外,美国海军也分两批订购了十二艘依阿华级战列舰,使其建造数量并不比省级战列舰少。
可以说,当时美国海军与帝国海军的实力相差并不是很大。
随着省级乙型战列舰服役,美国海军就难以跟上帝国海军的前进步伐了。
实际上,美国海军已经意识到,其MK7型主炮的威力不如帝国海军的七十二年型400毫米舰炮。另外,依阿华级的装甲防护在很大的程度上无法应付七十二年型舰炮发射的重型穿甲弹。
显然,对美国海军来说,继续建造依阿华级的意义已经不大了。
如此一来,美国海军只能寻求更强大的战列舰,或者是完全超越省级与省级乙型的新式战列舰,而这就是其后来的蒙大拿级战列舰。
只是,在紧迫的战争局势的压力下,美国海军根本等不起,只能在蒙大拿级服役之前又订购了一批依阿华级战列舰,并且通过增加排水量,降低速度的方式,增强了依阿华级战列舰的防护性能。
虽然该级战列舰也被称为依阿华Ⅱ级战列舰,但是其改进力度明显不如省级乙型。
至少,美国海军没有为其安装第四座炮塔,也没有增大舰体的宽度。
另外,依阿华Ⅱ级战列舰仅建造了八艘,远不如省级乙型的十二艘。
即便美国海军重点发展的蒙大拿级战列舰赶在了帝国海军下一代战列舰之前建成服役,可是美国海军在兵力上,特别是主力舰方面已经处于明显的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