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降低建造成本。
为了减轻船体重量,工程师采用了很多昂贵的铝合金,仅此一项就使建造成本增加了二成以上。而到了战争中后期,帝国海军也开始重视舰船的成本了。因此,怎么降低成本,成为了造船厂必须考虑的问题。
可以说,成本与性能是一对天生的矛盾。
在这方面,有着丰富造船经验的南通造船厂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为了提高性能,就得抓住海军的主要技术要求,即强大的货物运送能力。为了降低成本,就必须舍弃一些不必要的性能,比如能与战舰媲美的速度与生存力。
当年年底,随着四家造船厂的大型船台完工,帝国海军下达了四艘的采购订单。
按照惯例,该级快速战斗支援舰被命名为“宋”,且各舰都只有编号,没有舰名。其番号为153到156。
其主要性能为:
空载排水量:18450吨,满载排水量:58650吨;总长:246.4米,水线长度:241.3米,型宽:31.2米,空载吃水:6.8米,满载吃水9.7米;定员:716人。
锅炉:2台七十六年型燃油锅炉,主机:2台七十六年型蒸汽轮机,功率:85000轴马力,推进:2轴2浆;航速:满载时24节,空载时29节,续航力:15000海里/16节。
满载时货物分配:弹药27500吨,淡水5500吨,食物1500吨,其他500吨。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运载能力最强大的快速战斗支援舰,“宋”级一共就建造了四艘,且其服役之后,都伴随主力战斗舰队行动,参加了战争后期的众多海战。
在设计上,“宋”级的载重率是当时所有快速战斗支援舰中最高的。
另外,为了减少吃水,增加稳定性,“宋”级采用了商船比较饱满的舰体,从而使其舰内空间非常巨大,能够容纳很多超常规弹药。在“宋”级服役之后,几乎承担了所有大口径重型炮弹的运输工作,专门为战列舰,以及陆战队的火力支援舰提供弹药补给。这一点,是其他快速战斗支援舰难以胜任的。
当然,“宋”级的缺陷也比较明显,主要就是其船体不够结实。
实战使用中,有一艘“宋”级在横渡太平洋的时候,遭遇到了风暴,结果严重损伤,损失了上万吨货物不说,还被迫返回船厂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维修。
相对于其缺点,“宋”级的特点也很明确。
对帝国海军来说,“宋”级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