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帝国在炮弹技术上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可是按照帝国军工厂的工程师估计,没有五到十年的技术储备,很按将240毫米口径舰炮的射程提高到100公里以上。当然,这个估计确实太“乐观”了一点,因为直到数十年之后,帝国海军才研制出了射程超过100公里的150毫米炮弹。
按照当时的情况,如果由陆战队发动进攻澳洲大陆的作战行动,舰炮的射程必须超过50公里,最好能够超过65公里。这是从基本战术层面上进行的考虑,如果达不到,陆战队在澳洲大陆的登陆作战行动将打得极为艰难。
当然,能够满足这一战术需求的舰炮并不是没有。
在使用底排增程弹的情况下,400毫米炮弹就能飞到60公里之外。可是,陆战队并没有多少400毫米舰炮。
如果大批量建造装备400毫米舰炮的火力支援舰,还不如直接采购快速战列舰。
另外,在240毫米舰炮的基础上,就算能够开发出射程在60公里以上的炮弹,其威力也将大幅度降低。而实战中,保持240毫米炮弹的威力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针对这一问题,陆战队最终才决定采购更大口径的舰炮。
当时,可供选择的就两种,在排除了400毫米舰炮之后,就只剩下了300毫米舰炮。
按照军工厂工程师的估算,300毫米舰炮在采用了火箭增程弹的情况下,射程能够达到75公里,且威力能够达到240毫米炮弹的八成左右。
显然,这个结果能够让陆战队接受。
最重要的是,配备300毫米舰炮的火力支援舰的建造成本能够控制在大型巡洋舰的水平之下,这也是陆战队必须考虑的因素。而随着海军为“海外领地”级大型巡洋舰选择了300毫米舰炮,改型舰炮开始大批量生产,研制经费被平摊到了更多的舰炮上,其采购价格也降低了许多。
在这个时候,陆战队选择300毫米舰炮为火力支援舰的主炮,也是相对合理的。
由此可见,陆战队在七十四年(42年)下半年启动“英雄”级火力支援舰的研制工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当时几乎所有配套的设备与装备都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需要做的,只是资金上的投入。
下达了采购订单之后,陆战队决定用历史上曾经获得过帝国皇室荣誉勋章,而且在战斗中英勇殉国的陆战队官兵的名字来为其命名,所以该级火力支援舰被称为“英雄”级。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2855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