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火箭增程弹,就是在炮弹尾部安装一具火箭发动机,在飞行的时候为炮弹提供额外的动能。这相当于是炮弹与火箭弹的结合体。按照陆战队的测试,240毫米火箭增程弹的射程能够达到55公里。
效果最好的还是次口径火箭增程弹。
在射角相同的情况下,炮弹的射程取决于其获得的动能,飞行时遇到的阻力这两项关键因素。底排增程弹的主要原理就是减少飞行时的阻力,而火箭增程弹的主要原理就是提高炮弹的动能。
在不考虑火箭增城的作用时,炮弹的动能是由其质量与速度确定的。
另外,在不考虑底排效应的情况下,炮弹飞行的阻力是又其外形决定的。
综合这两种原理,帝国的工程师首先想到了次口径炮弹。
所谓的次口径炮弹,就是在炮弹外面增加一层轻质弹衣,使其符合火炮的口径。炮弹飞出炮口之后,在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甩掉裹在外面的弹衣,从而在飞行途中减少飞行阻力。因为炮弹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弹体上,弹衣带走的质量非常少,所以损失的动能也相对较少。这样,炮弹的动能-截面比将大幅度提高,其射程就能大幅度提高。
如果在此基础之上,再在弹体上安装火箭发动机,炮弹的射程还能提高很多。
在用400毫米舰炮做测试的时候,次口径火箭增程弹的射程超过了100公里,如果使用七十二年型舰炮,其射程甚至有望突破115公里。
毫无疑问,这样的射程,足以让陆战队感到满意。
只是,次口径火箭增程弹的缺点也很明显。
因为受到弹膛的限制,火箭增程弹的装药量就比普通炮弹低得多,主要就是火箭发动机占用了体积,导致无法装填更多的zha药。
次口径炮弹的弹重比普通炮弹也低了不少,在使用火箭发动机之后,其装药量又降低了许多。
从威力上看,400毫米次口径火箭增程弹的威力仅相当于240毫米炮弹的威力。
虽然可以通过使用爆炸能量更高的zha药,以及改善弹体结构(比如使用预制破片的弹体)来提高炮弹的威力,但是这些方法不可能解决炮弹重量降低,威力下降所带来的所有问题。
如果将这些增程技术用到240毫米炮弹上,其威力恐怕连150毫米炮弹都比不上。
另外,次口径火箭增程弹的小型化工作的难度很大,主要就是火箭发动机很难装在过小的弹体内,从而制约了其使用范围。
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