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级。
按照帝国海军当时确定的指标,新式战舰的两项成本必须降低到海龙级的百分之七十以下,而且这被确定为了主要设计指标之一,并且排在了首位!同时,海军也承诺,谁能设计出这样的战舰,将给予高额奖赏。另外,只要成本在帝国海军的接受范围之内,海军将大批量订购,以形成规模效应,让船厂有钱可赚。
这次,青岛造船厂跑到了江南造船厂的前面。
实际上,早在汪华华确定为海龙级使用300毫米主炮的时候,青岛造船厂就认为,用这么大的炮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另外,过大的主炮,会使战舰的防护水平相应提高,从而使战舰的排水量增加,最终使成本难以控制。
最重要的是,七十三年型300毫米舰炮的价格不比六十七年型400毫米舰炮低(主要是制造数量过少,导致研制经费平摊到了每门舰炮上的价格过高)。另外,300毫米炮弹的采购价格也不比400毫米炮弹低多少。
如此一来,海龙级的使用成本肯定非常高昂。
也就在这个时候,青岛造船厂的工程师认为,要想建造出让海军“买得起”的战舰,首先就要采用口径更小一点的舰炮,而不能一味的追求火力。当时,青岛造船厂甚至自行筹资,重新启动了原先为平远级重巡洋舰设计的240毫米舰炮的研制工作。
这笔投入很快就收到了回报。
当帝国海军提出了新式大型巡洋舰的招标工作之后,青岛造船厂最先设计方案。只不过,四艘海龙级大型巡洋舰的建造工作集中在江南造船厂与大连造船厂进行,所以青岛造船厂没有从海龙级上获得任何经验。
如此一来,青岛造船厂的设计方案从一开始就让帝国海军有点不上不下的感觉。
比如,其24000吨的标准排水量,却只装备了8门240毫米主炮,这明显有点“马拉牛车”的感觉。另外,其四座双联装炮塔的火炮布置方式也让海军很不满意,必经当时海军对三联装炮塔有种特别的倾爱。还有,其仍然采用副炮与速射炮的辅助火力配制也让海军觉得没有多大的必要。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了续航能力方面,十六节时仅15000海里的续航力明显限制了这种战舰的活动能力。
经过权衡之后,海军还是将设计工作交给了江南造船厂。
当时,汪华华已经完成了海龙级的设计,只是正在集中精力设计省级战列舰。似乎海军不太信任别的总工程师,最终仍然让汪华华主导了新式大型巡洋舰的设计工作。这样一来,在精力有限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