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够指挥其他护航战舰。因此,新式战列舰必须要安装舰队旗舰的指挥设备。虽然这会使其造价增加不到(当时电子设备的价格相当高昂),但是却在无意中让新式战舰打下了更好的基础,为其在后来成为破交舰队的旗舰奠定了基础。
为了争夺海军的订单,江南造船厂,大连造船厂,广州造船厂与高雄造船厂都加入了竞争。只是,四家造船厂提出的设计方案都让海军有点“囊中羞涩”的感觉,因为按照四家造船厂的报价,这种战舰的建造费用相当于当时海军采购皇帝级战列舰的百分之七十。这么昂贵的战舰,还不如直接采购皇帝级战列舰去执行护航与破交任务。
也正是如此,当时青岛造船厂提出了在重巡洋舰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设计方案。
只不过,这个设计方案所能达到的性能指标远远达不到海军的战术要求。
不说别的,一万吨的排水量就能不使其续航力超过了一万五千海里。
另外,重巡洋舰是“条约产物”,在《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失效之后,重巡洋舰几乎没有存在的价值。还有,帝国海军本来就不太“喜欢”重巡洋舰,而是认为轻巡洋舰更有战术价值。如此一来,在重巡洋舰的基础上设计大型巡洋舰,显然不合海军的胃口。
最终,还是江南造船厂承担起了重任。
其实,早在条约失效之前,江南造船厂就向帝国海军提交了一种重巡洋舰的设计方案,即被海军放弃了的“平远”级重巡洋舰。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平远”级重巡洋舰已经不是“条约型重巡洋舰”了。
当时,其设计排水量就突破了一万八千吨,满载排水量更是达到了二万六千吨,准备十二门240毫米口径的主炮,战斗力远在当时任何一种重巡洋舰之上,甚至比德国的袖珍战列舰与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都要强一些。
当然,这种战舰的价格也绝对便宜不到哪里去。
加上帝国海军更需要快速战列舰,以及条约的限制,所以帝国海军并没有采购平远级重巡洋舰,而是将其当作了技术储备。
在第一份设计被海军否决后,江南造船厂回到了老路上来。
当时,汪华华正在主导皇帝级战列舰的设计工作,所以将相关的设计工作交给了其他工程师。
按照海军提出的要求,新式战舰在火力上要超过重巡洋舰,速度必须超过33节(破交舰的速度基本上都在33节以上,才能保证追上敌人的商船,并且在遭遇敌人的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之后快速逃跑),装甲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