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序 不一样的历史 七(2 / 5)

巨浪 闪烁 4105 字 2021-08-04

耕地被资本家与开明地主大量兼并,可开发的肥沃土地越来越少,需要更多牧场,更多耕地的资本家把目光投向了帝国周边地区,以及那些还没有开发,或者没有完全开发的偏远地区。

其中,东北地区就吸引了资本家的贪婪目光。

在资本势力涌入之前,东北地区基本上处于原始的渔猎与农耕经济时代。一是东北地区气候寒冷,不太适合种植农作物。二是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主要是少数民族,思想不开发,很难接受新兴的资本主义。三是交通不方便,运输成本巨大。

只是,在利益的驱使下,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

从明历二百一十九年(公元1587年),广东籍资本家黄爵新在辽阳建立第一个种植园开始,到明历二百四十九年(公元1617年),东北地区的种植园与牧场的数量激增到了三百五十二个。

随着资本经济的扩张,所产生的必然是大量失去了生活来源的原住民。

其中,大量出现的牧场对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居民的影响最为巨大。另外,资本家追求高额利润的贪婪行径,比如通过垄断来压低物产的价格,也严重的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比如,在明历二百一十年(公元1578年)的时候,一张产自东北的貂皮能够卖到一两白银,或者换取一石大米。到明历二百四十九年(公元1617年)的时候,同样一张貂皮只能卖到十钱,或者换取十斤大米。

结果可想而知。

在资本家圈地的时候,少数民族居民失去了牧场,失去了猎场,失去耕地。而资本家的垄断经营,更是让少数民族居民入不敷出,甚至难以果腹。

如果当时帝国的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也许后面的矛盾就不会爆发。

毕竟,在张居正与高仪执政期间,为了保证帝国的稳定,两人都采取了保护少数民族的政策,并且尽量缓和国内的民族矛盾。

问题是,动荡不安的帝国内阁政府根本无法约束不法商人的掠夺行为。

当然,帝国军事部门在东北地区采取的高压政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努尔哈赤发动反叛之前,东北地区先后爆发了大大小小数十次叛乱。这些叛乱无一例外的被镇压了下去,组织叛乱的匪首,以及参加叛乱的匪众都受到了最严厉的惩罚,甚至连其族人都受到株连。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明历二百三十九年(公元1607年)到明历二百四十九年(公元1617年)期间的十年中,就有六万七千八百三十六名东北少数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