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序 不一样的历史 七(1 / 5)

巨浪 闪烁 4105 字 2021-08-04

?

护城河外,数万名衣着阑珊,面色疲惫,神态恐惧的帝国将士整齐的排列成了三道战线。

在他们身后,是年久失修的城墙,以及快被淤泥塞满了的护城河。

自从火炮成为战场上威力最大的武器之后,冷兵器时代的城墙以及护城河逐渐失去了防御价值。另外,上百年来,除了内战之外,帝国京城从来没有受到过外来侵略者的威胁。正是如此,帝国京城的城墙已经有几十年没有修缮了,护城河更是缺乏管理,几乎快被淤泥填为平地。

在明军将士的对面,是数万名武装到了牙齿的敌人。

来自东北的后金大军!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并不是对外战争,而是帝国的内战,是帝国占主体地位的汉族与占从属地位的少数民族之间的内战。因为,早在太祖与太宗皇帝时期,东北地区就是帝国的领地,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就成了帝国的臣民。

可是,对大明帝国来说,这些少数民族的叛乱却对帝国构成了生死存亡的威胁。

自从明历二百五十年(公元1618年),满人叛酋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师叛明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二年。

在这十二年中,帝国失去了太多的英杰,也经历了太多的失败。

明历二百二十二年(公元1590年),接替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的高仪病逝之后,内阁中代表各地区势力的大臣就新任内阁首辅问题产生严重分歧,“党争”由此爆发。

从长远意义上看,“党争”的结果是好的。

正是在此时,出现了最原始的“党派”意识,并且出现了“共盟党”与“民业党”的前身,而这两个党派将是帝国今后最重要的两大党派。

可是,从短期效果上来看,“党争”只会削弱帝国的实力。

更严重的是,“党争”导致帝国陷入了“无政府”状态。

从明历二百二十二年(公元1590年),到明历二百二十八年(公元1596年),短短六年之内,先后有二十八人出任帝国内阁首辅,其中最短的只在首辅位置上坐了十一天,最长的也不到半年。

虽然被严重削弱的皇室并没有借此生乱,但是政府频繁更迭,只会使帝国更加混乱。

可以说,这六年的时间,几乎毁掉了张居正与高仪两位首辅在十八年中创造出的所有成果。

当时,最严重的后果是,土地兼并出现了彻底失控的局面。

随着中原,江南,两广,以及四川等地区的大量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