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中”思想之儒行一文,复数数为世人唱导。其救民之忱,非哗世取宠者之所能望其项背。
(三)以甲骨黜许书先生早年之不满于甲文,其原因已如上陈,惟以其所疑至晚年仍不得解,故对甲文之态度,较吉金为严肃,而尤不喜人以证古史。忆初谒先生时,先生知不佞为海宁王静安先生弟子,即谓治小学当以许书为准。二十二年春苏州国学会邀不佞演讲,大意以甲文为中国较早之文学,杂证《八卦》后于甲文及《易》为春秋战国时术数之学。讲稿刊布后,先生大不悦,以召同门诸君。即不佞游大梁归,已传言唧唧,趋锦帆路拜谒,先生温语喻之曰:“凡学须有益于人,不然亦当有益于事。古史诚荒渺难稽,然立说固与前人违异,亦必其可信乎?治小学为读书一法,偶采吉金可也,泛涉甲文以默契于我心,出之以谨严,亦可也,必以此而证古史,其术最工眇,要近虚造,不可妄作。”继则以“食肉不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为解喻。去年有欧洲之行,先生赐之食,又温语以顾亭林、王而农相勉,复言甲骨不能相信。不佞笑以请曰:“倘有的证,足使先生信其为殷商时物,则先生亦将为之鼓吹乎?”先生笑曰:“但恐君辈终不能得的证耳。”大抵先生于甲文因其“来历不明”而疑之,并固治学谨严者应有之态度,世人方以此见诟,盖不思之甚耳。
(四)以臆说诬诸子不佞于诸子素少究心,故侍座时亦从未以此请益,惟少岁偶读《唯识论》后,因以喜读先生《齐物论释》及重释,然多不甚了了,尝一以请教,先生自谦其书为“此亦一种说法”云云,他无所闻。孙君究心诸子,平素所闻当较为多也。
总之,先生于近日学人,皆叹其根柢太浅,言经者泛滥杂抄,不明家法,究习吉金甲骨者,既好立异说,不根于载籍,而又ㄎ扯正史,以为无益而诬史,为治学者所当谨择而已。细择先生晚年言学之趣向,大约有二,一欲救世以刚中之气,一欲教人以实用之学,其归在于不忘宗邦之危。刚中则夸诬奇觚皆在当砭之列,实用则怪诞诡谲皆在宜排之数。变更旧常,不轨于典籍,或有危于宗邦者,皆为心所甚忧。此其大校也。不佞所闻如是,所关虽不甚大,然亦学术上之一重公案。孙君所记,语意有待于疏说处,故为补说如是,尚乞附尾大著,刊之周报,使世人勿误解孙君之言,则幸甚矣。途中未以书自随,故但能举此以为验。俟归国后,当为阁下一再详之。
适晤孙君,因以相示,孙君于姜君宗旨,甚表钦佩,旋来书更举师说,以资参验,亦同门切磋之雅也。故并录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