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就是梁学路的炮弹)就准确命中伦敦号的前炮塔。而英舰还击的炮火也在一瞬间便覆盖了1营的营指挥所,“从未听到过这么猛烈的炮声”,(当然,对于当时连75毫米山炮都当成重炮的中国军人来说,恐怕从未听说过203毫米重炮,跟不可能听过203毫米火炮的射击声),一发“一米多长的”203毫米炮弹准确击中了余斌当时所在的掩体,居然在击穿掩体的顶盖后又穿透了了厚达四米的江堤打到了后面的麦田里,好在没有爆炸。余斌本人被坍塌的掩体压在下面受了重伤,而他的通信员则当场牺牲。当时参加战斗的,除炮6团1营以外,还有23军所属57战防炮连、75山炮连及67、68、69三个师所属的炮兵,总计八个炮连各种火炮32门。从火力上来看,两艘英舰可以使用八门203毫米火炮(我方参战人员的回忆认为是152毫米炮十二门有误),不少于十门的102毫米火炮及多门40毫米炮,加之舰炮的射速远高于陆炮,火力优势可以说非常巨大。但是英国人的射击并不准确,伦敦号的炮弹大多越过江堤,飞向了纵深地带,却给这里正在作战前准备的23军步兵部队主要是202团和205团造成了巨大的伤亡。68师202团正在召开战前准备会,一发203毫米炮弹飞来正好命中会场,团长邓若波当场牺牲,参谋长负重伤,另有官兵和当地群众数十人牺牲。在持续了约4分钟的炮战之后,我方的炮火逐渐沉寂了下来,英方判断是已压制住了我方炮兵,实际上应该是已超出我方的射界。伦敦号随即加大航速,在驶至北沙洲附近江面时,再次遭到我方炮火拦截。这一次参战的的是炮1团1营,即欢送过伴侣号的部队。1营在营长李伦的指挥下对英舰先后发射榴弹72发,虽然使用触发引信的105毫米榴弹很难击穿伦敦号的装甲,但猛烈的爆炸也给伦敦号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舰桥和上层建筑被破坏,舰内通讯一时中断,舰长卡扎勒海军上校负伤,中国领航员被打死。在这种情况下,很显然,即使舰坚炮利的的伦敦号可以全身而退,但防护较弱的紫石英号和黑天鹅号却很难幸免,梅登中将不得不放弃了救援紫石英号的企图,在距紫石英号约三十公里的江面上倒伡退走。在两艘英舰退回到23军炮群射界内时,再次遭到我方炮击,据英方称,部署在长江北岸国民党军队桥头堡的炮兵阵地也参加了对英舰的炮击,详情不明。21日,两舰返回上海。在整个炮战中,英方统计,伦敦号共发射八英寸炮弹155发,4英寸炮弹449发,阵亡13人,伤54人。我方的伤亡在二百人左右。经过这场激战,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