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结构,通过新增加部门来削弱内阁总理大臣对各部门的影响。当然,其中有一点是没有改变的,那就是各部门的部长除了接受内阁总理大臣的直接领导之外,还直接向皇帝负责。换句话说,内阁总理大臣并没有办法直接控制内阁的各个部门,在内阁大臣都有权力向皇帝提请奏章,以及禀奏国务的情况下,内阁总理大臣实际上就成为了被皇帝安排在了内阁中的大管家,如果内阁总理大臣想要与皇帝争权的话,那么他首先考虑的就应该是怎么去对付下面的那些大臣,以及绕过皇帝对内阁的控制。显然,这本身是不可能的,因为不管是谁,绝不可能控制所有的内阁大臣,皇帝也不例外。显然,这一办法实际上是加强了内阁政府的权力平衡,在增设了更多的部门,更加细化了各个部门的权限之后,任何人在内阁中都无法拥有绝对的控制大权了。
二是改变内阁总理的任命,监督办法。以往,内阁总理是由皇帝任命,然后在贵族议院走了个表决的过场之后,就可以上任了。现在,朱祁钰取消了贵族议院在这一事上的权力。内阁总理直接由皇帝任命,并且直接向皇帝负责。作为交换条件,朱祁钰将罢免与弹劾内阁总理大臣的权力分了一半给贵族议院,即贵族议院有权力提出罢免与弹劾内阁总理的议案。该议案在议院通过之后,将直接呈交给皇帝,经皇帝批准,就能罢免内阁总理大臣。当然,如果皇帝愿意的话,也可以直接罢免内阁总理大臣,并且任命新的内阁总理大臣。而这么做的目的,除了将内阁总理完全变成皇帝在内阁政府中的大管家之外,还有一层意义。那就是,将议院完全设置成为了内阁的监督机构,内阁总理大臣也将受到议院的监督!
采用了这两个办法之后,内阁总理大臣的权力实际上受到了更大的限制,而且其在政治上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可以说,于谦是帝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位内阁总理大臣。在他的那个时代,帝国的内阁总理大臣,实际上就是帝国的二号元首。这虽然与帝国当时的情况有一些关系(没有太子,也就没有副元首),但这也是皇帝对于谦的信任所产生的直接结果。显然,在于谦之后,绝对没有第二个内阁总理大臣还能够得到皇帝的完全信任。比如,朱祁钰在亲征的时候,就将帝国的的所有权力都交给了于谦,这需要多高的信任?显然,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历史人物决定了这一特殊的现象,而在此之后,就绝不可能出现类似的事情了!而朱祁钰这次通过两个主要的手段来限制内阁总理大臣的权力,实际上,就是要为于谦的离任做好准备。当时,皇帝才三十六岁,而于谦已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