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就是如此,
抽丝剥茧,从不同中找相同,从千篇一律中要找到不同,
人体的数据,每天都不是一个样,
而每天的治疗方案都不是一样,所以更要细致地推敲。
大家的精神头都很足,知道李辉老师这个病例若是吃得透了,那就是可以震惊世界的壮举,也是对于外界最好的镇静剂。
但是,有些消息是不能乱发的,是需要各方面求证了才行。
于是下一组开始汇报,自己手上的病人的各种数据和治疗方案,仍然有理有据,各种药物种类和剂量的更改,都有客观数据的支持,也有药理学理论的支持,有医学基础理论的支持。
只是,这个病人和李辉稍微有点不一样的就是,他本身就有肺部的结核,虽然是静止期,所以比较重一些,
在治疗的过程中,加了抗结核的药物。
于是大家就猜测。
其他的治疗原则,其实与李辉相差无几。
可能抗结核药物对抗病毒药物有一定的拮抗性,这个点可以稍稍地进行研究一下,与其他的病区交流一下,如果分析得当,又是一个不错的发现。
大家都是大牛,科研的思维和临床的思维都非常敏锐和活跃!
然后又一组进行汇报。
这个病人的发病过程,和李辉非常相似!
甚至一些理化数据的起伏,都和李辉非常类似。
听到这个病例出来后,大家精神一震。
有相似的地方,可能就能找到突破点。
在汇报的过程中,大家发现,两个人的治疗思路,也是大同小异,只是一个人的雾化药物增加得更加多一些。
但是,这里面又有一个不同点,那就是李辉有吸烟史,另外一个人没有。
增加雾化,只是让李辉肺部的痰液,更加少和稀释容易咳出而已。
这条思路pass掉!
再从其他点分析,
李辉的比他更重,所以其实药物剂量浓度差不多。
一顿分析之后,大家还是没找到突破口。
而后,大家蔡再次发现了不同的点。
竟然是李辉的陪护次数和看他的人数,比另外一个人更多一点。
如果按照这个方向推测的话,那就只是是,增加陪护次数和看望次数,可以增加病人的信心,可以早日康复。
这他娘的就有点玄学了。
pass!
第三个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