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来说,任何一个人登上帝位,肯定都想传位自己的子嗣。
但是,一来本身礼法在上,二来如今的东宫身份又和普通的东宫不同,三来……
随着近一年多的磨合,朝堂上的众多大臣,也开始渐渐摸清楚了这位新天子的脉搏。
这位陛下虽然不能说是无暇圣君,但是大德无缺,事事以社稷国家为重。
像是更易东宫这样会动摇社稷之事,若仅出于私心,是断断不会为之的。
当然,也不排除会有意外发生。
说不定天子在其他事情上都能大局为重,偏在这件事情上被私心所困,不顾一切想要易储,但是,那毕竟是小概率事件。
多数朝臣还是倾向于认为,当今天子不会这么做的。
当然,再小的概率,也有可能发生。
但是,这世上之事,哪有不冒风险的?
还是那句话,从龙之功,可遇不可求。
太子一旦长成,便是一帆风顺的康庄大道,君不见当初煊赫一时的三杨,皆是仁宗皇帝潜邸旧臣?
身在仕宦,谁不想像三杨一样,君臣相得,尽揽大权,最后功成身退,还能留下身后美名,这简直是天下读书人能想到的,最完美的一生。
当然,以陈循的身份地位,即便备置东宫属官,也不可能叫他去。
六部七卿,权重事忙,最多担个虚衔。
真正进入东宫的,是大批的年轻官员,翰林清流。
这对于陈循来说,才是最紧要的。
要知道,整个六部当中,唯有陈循一个人,是没有地方经历,直接由清流词臣调任到六部的。
这就导致,陈循在六部的底子很薄。
其他的六部大臣,有过地方经历,在至少也都曾在六部当中的两到三个衙门中供过事,无论是人脉还是处理庶务的能力都很强。
但是,陈循没有。
他的人脉,基本上都在清流科道,当初吏部大京察,诸多翰林出身被外放到部院的官员,都遭到了黜落,使得陈循在部院当中,几乎已经见不到熟悉的面孔了。
可那个时候,他不能拦!
因为这些人,都是太上皇提拔起来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不仅是他陈循的故旧,更是太上皇的亲信。
所以,他只能保持沉默,那个时候,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带话给杜宁,让他保护好还在翰林院,没有牵涉朝局的人。
但是,即便如此,商辂,彭时等人,还是牵扯了进去,甚至到最后,就连高谷,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