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35章 那个柱子,我那两块钱,最近手头确实紧(1 / 3)

邻居们语气中的嘲讽和鄙夷,比之前更甚。如果说之前大家只是觉得他抠门、爱占便宜,那么现在,经过光幕这番“肯定”,他那“铁公鸡”、“一毛不拔”、“毫无人情味”的形象,算是彻底焊死了。

阎埠贵虽然沉浸在自己的得意中,但也隐约感受到了周围更加冰冷的目光。他心里有些不舒服,觉得这些人真是“不识好歹”,看不懂他这种“大智慧”。但他转念一想,随他们怎么说去吧!反正我没吃亏!我“信誉良好”!这就够了!

他昂着头,背着手,在众人更加鄙夷的目光中,踱着方步,回自己家去了。他觉得,自己在这场混乱的“借与还”风波中,成为了唯一的“赢家”。殊不知,他失去的,是比那点蝇头小利和虚假信誉重要得多的东西——人心。而他这种极端的自私和冷漠,也为他未来的悲惨结局,埋下了更深的祸根。

光幕对邻里间“借与还”的盘点,如同在已经充满裂痕的冰面上又狠狠凿了几下,让整个四合院的关系变得更加脆弱和紧张。那些被点名“赖账”的邻居,灰头土脸,成了院里公开的“老赖”,走到哪里都被人指指点点。而那些理直气壮讨债的,也未必真的能把钱或东西要回来,反而结下了更深的梁子。整个院子,因为这些鸡毛蒜皮却直指人心的龌龊事,变得更加乌烟瘴气。

在这场风波中,傻柱也被光幕“特别关照”了一下。

光幕并没有指责他“赖账”,反而指出他在这方面是个十足的“糊涂蛋”。

画面回放了他几次借东西或钱给邻居的场景。大多是别人开口,他听着理由差不多(比如孩子病了、家里揭不开锅了),就大手一挥,把东西或者钱借了出去。尤其是对秦淮茹家,那更是有求必应,甚至经常是主动接济。

光幕用冰冷的文字注释:“何雨柱,性格疏阔,不善计较。对于邻里(尤以秦淮茹家为甚)的借贷请求,多慷慨应允。然其疏于记录,亦不主动催讨,导致账目混乱,借出与收回严重失衡。”

紧接着,光幕仿佛化身成了一个精明的会计,开始“帮助”傻柱算起了这笔“糊涂账”。它罗列了一些有明确记录(或许是光幕自己的“记录”)的借贷事件:

“某年某月,借予邻居张三人民币两元,未还。”

“某年某月,借予邻居李四棒子面五斤,未还。”

“某年某月,借予邻居王五粮票三斤,未还。”

“某年某月至今,持续向秦淮茹家提供饭菜、煤、钱物等接济,价值难以估算,远超其自身收入水平……”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