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内,嬴政看着国家在扶苏手中迅速稳定下来,虽然对儿子某些“软化”的政策,比如暂缓大型工程、对儒生有所宽容等,本能地感到有些皱眉和不以为然(在他看来,那些都是必要的,是震慑天下、彰显帝威的手段),但他也看到了这些政策带来的实际好处——民怨渐息,朝政趋稳。最终,他还是默认了儿子的做法。“哼,暂且……先稳住局势也好。只要根本(法度、集权)不变,日后再徐图恢复也未迟。”他心中如此想道,算是认可了扶苏的权宜之计。
(假设)若是汉文帝、汉景帝看到,定然会抚掌称赞:“善!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此乃长治久安之本也!秦失其鹿,正在于不知惜民力。此子能改弦更张,实乃大秦之幸,天下之幸!”
太极宫,李世民点头赞许:“刚柔并济,恩威并施,方是治国之道。保留始皇制度之骨架,以固根本;修正其严苛之处,以安民心。扶苏此举,深得治国之要领。看来,大秦在他手中,或真能摆脱二世而亡的宿命。”
应天府,朱元璋评价道:“嗯,先把国家稳住,是对的。老百姓不造反了,江山才能坐稳。不过……对那些读书人,还是不能太放纵!给他们点好脸色就行了,不能让他们爬到头上拉屎!”他对扶苏严惩贪官污吏的做法表示高度赞同。
紫禁城,康熙皇帝则更加欣赏扶苏的灵活性和务实精神:“为君者,当审时度势,不可墨守成规。扶苏能根据大秦初定、民心思安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其父之严政,化解危机,稳定大局,是为明君之兆。其‘外儒内法’之策,若能持之以恒,或可为大秦开创一番新局面。”
诸位帝王都意识到,这位“魔改”的扶苏,不仅拥有夺取权力的智慧和勇气,更具备了治理国家的能力和眼光。一个与历史上截然不同的大秦帝国,似乎正在他的手中,缓缓拉开序幕。千秋帝业,或许真的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天幕之上,扶苏登基后推行的一系列“外儒内法,恩威并施”的政策,如同温和而持续的阳光雨露,逐渐滋润着这片刚刚经历过暴风骤雨的大地。社会矛盾得以缓和,民心逐渐安定,大秦帝国的根基,在摇摇欲坠之后,重新变得稳固起来。这让咸阳宫内的嬴政,在经历了痛心疾首和狂喜激动之后,心情也渐渐平复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审慎的观察和期待。他想看看,这个与自己截然不同,却又能力挽狂澜的儿子,接下来会如何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
而“魔改”扶苏,并没有让他的父皇失望,更没有让其他时空的帝王们失望。在稳定了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