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批阅奏章的场景。这些奏章并非全是军国大事——那些诸葛亮会亲自处理——更多的是关于地方民政、官员评价、以及一些看似琐碎的内部事务。他的批阅并非大刀阔斧,而是显得十分谨慎,常常只是用朱笔做一些标记,或者写下一些模棱两可的批语,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他的批示往往指向了对某些特定官员的关注或打压。
画面切换,显示刘禅利用自己皇帝的身份,不动声色地进行着人事布局。他并没有直接挑战诸葛亮的权威,也没有提拔那些声名狼藉之辈。相反,他关注的是那些有才干,但因为并非荆州派系,或者性格耿直,不为诸葛亮所喜,而被边缘化的蜀中本土人才。
一个典型的例子出现在画面中:前将军李严因运粮不力被废黜后,其麾下的一些部属和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并未完全消失。诸葛亮对这些人自然是心存芥蒂,严加看管。但刘禅却通过一些隐秘的渠道,例如通过后宫的妃嫔家族、或是某些不起眼的内侍,向这些人传递出一些“善意”的信号。有时是给予他们家族一些微不足道的赏赐,有时是在一些无关痛痒的地方事务上采纳他们的建议,有时甚至只是在公开场合看似无意地提及他们的名字,表示“听闻其尚有可用之处”。
这些举动极其微小,分散在漫长的时间里,如同春雨润物,细微无声。但对于那些失势或被排挤的官员来说,却不啻于久旱逢甘霖,让他们感觉到后主并非完全遗忘了他们,甚至可能在暗中支持他们。渐渐地,一部分原本属于李严派系,或者说,对诸葛亮“大权独揽”心存不满的本土势力,开始在暗中向刘禅靠拢,成为了他日后可以动用的潜在力量。刘禅巧妙地利用这些人,以及一些新提拔的、根基尚浅的年轻官员,在诸葛亮专注于北伐、无暇细察的后方,悄然编织着一张属于自己的权力网络,用以平衡日益庞大的荆州派系势力,确保朝堂内部不至于铁板一块,完全被相父掌控。
除了人事布局,画面还展示了刘禅对民生和技术似乎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他不像“历史”中那样只顾玩乐,而是常常便装出现在成都周边的田野间,观察农作物生长,与老农交谈。甚至有几个镜头显示,他秘密召集了一些经验丰富的农官和工匠,在宫中一个偏僻的院落里,研究从南方引进的稻种改良,以及勘探设计新的水利灌溉渠道图纸。这些事情做得极为隐秘,参与者都被严格约束,对外只宣称是后主为祈福社稷而进行的一些“农事体验”。
【相父北伐,拓土开疆;后主坐镇,稳固后方。】
【暗布棋子,平衡朝堂;心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