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刘伯温的朋友,和他马寻没有什么关系。
无非就是为了刘伯温、刘姝宁的面子,也为了体现自己的教养,稍微过来陪着说几句话罢了。
其他的实际上用不着多想,谈及到政事的时候,马寻可以直接选择脚底抹油,这个时候就没人能勉强他了。
而且以刘伯温的谨慎性格也不会让马寻为难,这都已经告老还乡了,自然就更加不愿意提及一些政事方面的事情了,要不然当初也不会开开心心的告老。
马寻继续去监考了,而刘伯温、刘姝宁父女两个则是入宫,各有各的一些事情要忙。
刚刚监考没多久,一个侍卫匆匆跑来,“国舅爷,太子殿下来了。”
马寻立刻起身,带着几名官员匆匆来到贡院门口。
“参见太子殿下。”
“参见太子殿下。”
朱标笑着抬手说道,“诸卿免礼,朝廷抡才大典,本宫过来瞧一瞧我大明学子才学如何。”
对此不少人是觉得比较振奋,尤其是礼部的一些官员更是如此。
这位太子就是一些人眼里标准的储君模版,而且自幼就跟着宋濂等大儒学习经义,再加上平时都是一副和蔼、温润的样子,天然的让读书人觉得亲近。
尤其是相比那位越来越霸道、强势的皇帝,很多读书人更加希望的是这位太子能够为他们说话、争取利益。
至于这位太子到底是什么样,很多人还真的不知道,只能说朱标的人设太好了,再加上朱元璋等人也没少为他背锅。
让其他人离开后,朱标问道,“舅舅,今科学子如何?”
“我不会做文章,这事情你也知道。”马寻就小声回答,“只是先前听几名副考官言语,怕是觉得这届学子才学一般。”
朱标有些失望,不过还是笑着开口,“这也是在意料之中,此前舅舅摸底考试的时候就知道端倪了。”
马寻小声问道,“那这一科准备少取一点士?”
大明第一次会试到底取多少人中榜,现在还没有定论,这也符合大明的一些习惯。
宋朝时一次会试两三百人中榜是常态,但是大明很有可能一榜只招录十几、二十人,一两百也是有可能。
朱标就说道,“至少要一百二十人才行,这些人才学虽然不够,但是好歹也算人杰。”
这么说也没问题,能够到会试的都是举人,在这个世道已经算得上人才了。
他们只是缺少惊才绝艳的能力而已,比起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都要优秀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