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六章(14)茯苓甘草汤方(1 / 2)

原文: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在中医理论中,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通常指的是外感热病,多由外感风寒之邪所致,症状复杂多变。而这里提到的“汗出而渴”与“不渴”,则是辨别病证虚实、津液盈亏的重要指征。

对于“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这一句,我们可以理解为:在伤寒病程中,若患者出现汗出且口渴的症状,这往往提示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内停,同时津液有所损伤。五苓散,作为一张经典的利水渗湿方,通过健脾利水、温阳化气的作用,既能去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又能促进津液的生成与输布,从而缓解口渴,调和体内水液平衡。

至于“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则是针对伤寒过程中,患者虽汗出但不口渴的情况。这通常意味着体内水湿停留较重,但津液未伤或伤及较轻。茯苓甘草汤,以茯苓健脾利湿为主,辅以甘草调和药性,生姜温胃散水,桂枝温阳化气,整体方义侧重于温中化饮,利水而不伤津,适用于水湿内停而无明显津液亏损之证。

综上所述,这段论述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灵活选用不同的方剂,以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患者的体质、病程长短、舌苔脉象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方能确保用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茯苓甘草汤方

原文:茯苓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茯苓: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在中医理论中,它常被用于治疗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状。

桂枝: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去皮后使用,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功效。它常被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等症状。这里提到的“二两(去皮)”,是古代的计量单位,现代应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换算。

甘草:甘草是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炙用后药性更为温和,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在中医方剂中,甘草常被用作佐使药,以增强主药的药效,同时调和药性,减少副作用。

生姜: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切片后使用,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它常被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脾胃寒症、胃寒呕吐、肺寒咳嗽等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