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这句话描述的是发汗后可能出现的两种不同病理状态及其治疗原则。
我们来解读一下“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发汗治疗后,如果患者仍然感到恶寒(即怕冷),这通常是因为正气(即人体的抗病能力)受损,导致身体变得虚弱。在中医理论中,恶寒是阳气不足、卫外不固的表现,因此这里的“虚”指的是阳气虚衰。对于这种情况,治疗原则应当是补虚扶正,以恢复人体的正气。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这句话说明,在发汗后,如果患者不再恶寒,反而出现发热的症状,这通常意味着病邪已经入里化热,形成了实热证。在中医理论中,实热证是由于热邪内盛、气血壅滞所致,因此这里的“实”指的是热邪内实。对于这种情况,治疗原则应当是清热泻实,以消除体内的热邪。
“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这句话指出了治疗实热证的具体方法。调胃承气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由大黄、芒硝、甘草等药物组成。这个方剂能够清热泻火、润燥软坚、和胃行气,适用于治疗实热证引起的各种症状。在这里,“和胃气”意味着调和脾胃的气机,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调和脾胃有助于恢复人体的正气和抗病能力。
综上所述,这条条文描述了发汗后可能出现的两种不同病理状态及其治疗原则。对于恶寒的虚证患者,应当补虚扶正;对于不恶寒但热的实证患者,应当清热泻实、和胃行气。调胃承气汤是治疗实证患者的有效方剂之一。
调胃承气汤方
芒硝半升甘草二两(炙)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芒硝:芒硝,作为一味在中医临床中常用的中药,其药性独特且疗效显著。以下是对芒硝药性的详细解析:
一、基本药性
性味:芒硝味咸、苦,性寒。
归经:归胃、大肠经。
二、功效与作用
1.泻下通便:芒硝内服后不易被肠道吸收,可通过增加肠道内水分,软化大便,从而将其排出体外,是治疗便秘的常用药物之一。尤其适用于胃肠道有实热、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燥结等症状。
2.润燥软坚:芒硝能够润燥软坚,对于因燥结导致的各种病症,如肠痈肿痛等,有一定的调理改善作用。
3.清火消肿:芒硝性寒,能够清热泻火,对于实热性的病症,如乳痈、痔疮肿痛等,外用有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