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个人投向鳄鱼恤的数亿资金,加上其他股东若愿跟进的资金,都将用于鳄鱼恤超市的扩张。
鳄鱼恤良好的现金流,则会被他“合理”调拨至证券公司,美其名曰“投资”,实质上是闲置资金,迫使股东掏钱或售股。
在外人眼中,此举或许不光彩,但在商海浮沉,胜者为王,过程的手段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
毕竟,一旦日后根基稳固,稍加舆论引导,自有拥趸簇拥。
更何况,他已在传媒领域布局,假以时日,若能掌控渔轮,黑白界限,还不是他一句话的事?
当陈骏联合股东,试图借渔轮攻势施压何安时,他非但未退,反以董事长之名,在鳄鱼恤内部成立了超市部门,高薪挖角惠康与百佳的高管及业界精英,并宣布投资两亿,鳄鱼恤正式投身港岛超市大战。
即便陈骏等人能说动港府,有了这一布局,何安也有足够的底气应对。
如果不是那个被他视为左膀右臂的S级媒体人才韦建邦,亲自来电告知,《天天日报》经过全面改版后即将于次日焕新问世,何安几乎都要将自己名下那份规模不大的报纸抛诸脑后了。
相较于动辄十亿规模的金融投资项目,或是两亿资金燃烧般的超市扩张蓝图,一个仅有两三百万规模的报社实在显得微不足道。
然而,新闻行业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虽小却声势浩大,对普通民众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报纸几乎是许多人获取信息、认知世界的窗口,报纸上的内容往往被视为权威,甚至是不言自明的真理,报馆也因此被誉为无冕之王。
鉴于自己对传媒行业的浓厚兴趣,何安还是挤出时间,亲自前往位于九龙油麻地的《天天日报》总部。
早前收购该报并确定由韦建邦这位S级媒体人才担纲领导层后,他又为《天天日报》注入了300万港币的资金,并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新版《天天日报》发行的头十天,将免费赠阅给读者。
对于这一提议,韦建邦及其团队并未表示异议。
毕竟,许多报纸在初次面世时,采取免费策略并非罕见。
何安心里其实有过更为大胆的想法——让新版《天天日报》永久免费发行。
但深入思考后,他意识到在当时的香港,这一构想实难实现,且问题并不在于资金。
即便拥有自己的印刷厂,每份报纸的印刷成本也仅在0.2至0.5港币之间,加上运输费用,单日十万份的总成本也不会超过八万港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