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笼到了手,她很满意那家木匠铺子的活儿,手艺那是不带假的,笼圈子箍的那竹片是严丝合缝,大小合宜,撂放极稳。她记下了那木匠铺子的名字,想着下回有什么要请别人特别做的木工活儿,就上这家来。
回了去,她蒸了一笼试试口味,跟她想的相比,是只好不差,谁让人家这时候的粮好呢。
还别说,过了不几日,她还真就又得用上那家木匠铺子了,因为她得改造一下那用来做面档生意的板车。
现在她家做买卖的板车是由马拉着去街上的,故而可以不用考虑太多人力上是否吃得消的问题,那板车绝对可以再加高加宽。她这么地一合计,就想好了接下去要做的改变。她准备把家里的两辆板车,仅留一辆在家里备着,平时不用,另一辆送回给卖菜大叔,他家的菜越种越多了,收成渐好,兴许以后他家还会多一个人推多一辆板车出来,跟着大叔一起在早市时过来街上卖菜呢?
跟着,她决定重新买一辆大型的板车,要板层够高、车身够宽的,这样,便于做夹层出来,也便于改造。而家里那辆马车,也不是平时时时都要出远门的,在这城中出个行,只要不是由城东去城西、或是自城北到城南地跨城而行,那就只需走走便行了,还能锻炼一下身体。那马车就用来运粮,买了什么谷子往车舆里头一装,那么运着回去,也叫别人家看不去她家到底买入了些个什么东西。一想到这茬子,严妍就觉着,有必要叫濑益烈学习驾马车,改日带点钱财礼品和着那辆板车给大叔那儿一并送过去,也好顺道儿托请一下他家二儿子给教一下濑益烈驾马,学会了后,他也能自己赶着个马车去拉拉货。
这么一条线计划好了,第二日开始就一步步地付诸实施了。
一切倒也顺利,没遇上什么阻滞。就连那架大板车也改造得极为顺利,板车两侧的扶手加高,以至于车体的凹槽加深,上盖平板形成夹层,层内可存放工具货品。平板并不盖全,在近马匹那一侧留有空缺,锅与炉可置于缺口内,非常稳当。车的四个角上支架起实柱,上面还加一个屋顶一样的木盖,两侧斜下来,两侧“屋”顶各有一层贴着翻上去的木板,下雨时可以翻下支平,这样,她们操作食物的人与那些来买食的客人都可以有板遮雨。
严妍一看到改造好的板车,像个移动的小房子似的,心里头十分高兴,连声向木匠铺的王叔道谢。王叔也很高兴,他也是个宋人,早年流落在辽,生活不易,后来开了这个木匠铺子,生活才一步步地有了保障,他手艺好,人实在,几年前还带上了两个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