慌的逃命,胡恪带领村民紧追不舍,一口气追出五里多地,这才掉头回镇。此一战,流寇死伤千人,不少都被打散了,最后跟在高应登身边的,只不过是几百人。
胡恪抓了一百多俘虏,这些俘虏被押进村子后,都大哭起来,说自己也是没有办法,吃不上饭才跟流寇造反的,要是能有口吃的,谁会做这等事。胡恪向他们寻问这批流寇的来历,俘虏也不隐瞒,把自己高应登的名号,以及闯王率大军从甘肃逃回来的事,详细地说了一遍。
胡恪听罢,心中暗道不好,告诉村民,赶紧收拾粮食和财物,躲进山里,以防流寇再次前来。被俘的流寇,全部绑上,暂时押进山中,乡间的作物,实在没法收割,因为种的是小米,现在还是谷子,没成熟的时候,是不能吃的,只能留在地里。
事实证明,胡恪的做法是正确的,在高应登兵败之后,是怒火难消,率着手下的残兵败将,星夜掉头寻找高迎祥的大部队。两下汇合之后,高应登在战败的情况一说,高迎祥也是大怒,除了生气有百姓敢公然对抗“义军”之外,也是气高应登太过无能,连这么一个小镇也无法夺下。
他随即下令,明曰一早,就兵发溪山镇,为高应登报仇,给那些无知小民点颜色看看。
命令传达下去,李岩知道此事之后,连忙去见李自成,开诚布公的表示,希望李自成去劝说高迎祥,不要去攻打溪山镇。别看李岩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猜也能猜到,十有八九是高应登去人家那里抢劫,结果被人打了回来,如果是好模好样的话,万不会如此。
他给李自成的理由很简单,咱们的口号是“诛无道,剿兵安民”,要是遇到百姓的村镇就抢,见到百姓就裹挟进来,那和强盗有什么区别,而且这样的军队,只是人多罢了,没有一点战斗力,要不然,高应登也不会战败。更为重要的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若按现在这个做法,并不可能得到民心,时间一久,反而会失去民心。
李自成认为有理,向李岩拜谢,随后去见高迎祥,把李岩的观点,稍微加工,当作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希望高迎祥取消这次行动,不仅不能去打,还要人家赔礼道歉。
高迎祥也是个人物,听了之后,认为李自成的话,十分有道理。咱们一向以义军自称,怎么总能干这强盗的事情,以前裹挟百姓,人数是多,看起来是骇人,但真和官兵打起来,遇到狠茬,便是一触即溃。这也并不是自己的主力部队无能,其实还能抵挡,可因为那些滥竽充数的太多,他们一向后逃跑,整个军心就乱了,其他人跟着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