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学校、274所大学及高级职业学院。
全国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84%,大学及高级职业学院在校生总数超过113万人,高中及中级职业学校在校生超过4百万人。
在对中国殖民地体系内部和亚欧同盟中,中国对外教育援助开始逐步增加,每年在华的外国留学生数量陆续增加到2.7万人。
燕京、香港、天津、新加坡陆续设立新的国际区,允许外国公民长期居住,并持有国际区的居民权,中国对外国的移民政策越来越开放,继续保留多重国籍认可。仅1921年,外国公民的入籍数量申请就达到了47万人,由于历史问题,俄罗斯人约占一半数量。
相应的,中国的高等教育也越来越国际化,国内大学的外国教授、教员数量在1921年达到4.7万人,国家也推行优厚的技术移民法案,对外籍高学历公民给予一定时期的税收优惠政策。
震旦大学、辅仁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燕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香港外国语大学、南洋大学、新加坡理工大学、江南大学、香港大学都是国内高校中较为典型的国际型大学,外籍教员和留学生的比例都超过30%。
中国正在快速的变化着。
吃过苦的胡楚元对中国的教育一直维持着较为自由和宽松的态度,在国内,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一门外语,但不一定非得是英语,英语、法语、德语、俄语和西班牙语都可以接受。
在整体教育结构上,中国教育体制依然是在仿照德国。
中级职业学校是国内最为主要的人才基地,超过70%的中级职业学校都属于国立,学费基本全免,特别是依靠中级师范学校,大量培养着面向中小学教育的教师,为迅速实现普及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样的,数量更多的中级工业技术学校则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技工。
和高中不同,中国的中级职业学校通常都是四年制,在为期三年半的高中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还会有半年的实习教育,分派到各个厂工作实习。
国内的所有工厂都有义务接收实习生,同样继续有义务为职工提供每周至少五个课时的在职诚仁教育。
因此,在通常的情况中,中职学历的学生在就业时要更为容易,高职教育一般是三年制,高中生和中职生都可以报考。
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异常重视,以及多年的全面学习德国的精神,使得中国在制造业上拥有其他国家几乎难以战胜的优势。
中国在电气工业革命上的大幅度的前进,即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