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快速的发展着。
速度远远超过人们所能想象的范围,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已经难以用数据来评断。
在1922年,世界经济已经逐步脱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潭和深渊,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在数据上已经是美国的1.45倍。
美国GDP每年都能保持2%-7%的增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特别是1916年高达13%,这是最惊人的一段增长期,而中国GDP则是长期保持在7%-12%,最高时期如果不进行财政控制,完全可能突破15%。
虽然中英殖民地合作条约经过大幅度的重新修订,中国商品在英国殖民地的销售受到了一定限制,但在待遇差不多的中美两国竞争中,中国商品仍然保持着更多的市场份额。
在过去的五年,中国在本国殖民地体系内部投资也逐步见到了成效,保护国、自治邦和海外省的总GDP都在以每年4%的幅度增长,其中,乌克兰、波兰、罗马尼亚的GDP每年增长幅度都在7%以上。
在进一步加强了亚欧同盟的条款约束力后,从1918年开始,中国资本在乌克兰、波兰、罗马尼亚的每年投资总额都超过20亿中圆,在三国建立了完整的新工业体系,其中,阜康财团占总投资的70%左右。
1921年,原先保持中立的希腊也选择加入亚欧同盟,在同盟内获取更大规模的投资,做为加盟的条件,塞萨洛尼基地区归还希腊。
达成协议后,中国对希腊给予为期五年的4.5亿中圆扶持贷款,用于教育、农业扶持和基础建设。
在政斧的支持下,现代重工开始主导在希腊的发展,围绕阿尔巴尼亚、马其顿、塞维利亚、保加利亚、土耳其的矿业资源和基本工业体系,集中在希腊发展工业。
中国海军在希腊、阿尔巴尼亚、伊斯坦布尔、塞浦路斯的驻防等级与之提高,由第四舰队驻防,总体编制和中央本部三大舰队相当,主力舰队位于沃洛斯军港。
在德国,阜康财团旗下的巴斯夫财团重新返回德国本土,并以德意志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为核心,稳步发展,同时加大在波兰、乌克兰、罗马尼亚和巴尔干地区的投资。
通过继续加深两国教育和技术合作,中国在德国留学生规模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在德留学生总数超过1.1万人,德国在华留学生也增加到一千余人。
国内的主要省份基本实现了国民教育的第二阶段,全国拥有5.6万所小学、1.4万所中学、两千七百余所高中和三千多所中级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