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台湾委任,曰后调往山东,再升总督。
论举才,胡楚元可以推荐的人实在太多了,这么些年,通过颜士璋、王懿荣等在人京师建立的京师国学馆,他网罗了一大批人才,尤其是那些翰林大考第一和一等的人,大体都会被他拉拢过来。
投靠他,好处也是实在的,只要哪个省有了实缺,不管是学政、知府、道台,他都能给对方拿下来,一路保送到任上,到了任上,他还有办法让对方办出点实事来。
至于那些主动过来投靠的,只要有点能力,大体都能找到实际的官缺。
这些年下来,在江南六省,知府一级的基本都是胡楚元派系的官员。
他也精明,挑选出来的人,基本都是巡抚总督们心里比较容易接受的,本省的同乡同党,或者是有情分可联系的。
《咨政参考》这个东西迟迟不能发,《资政新编》倒是人手一份,看着学着,这么些年下来,倒也培养了不少能有些实用的青年官员。
只要光绪帝载湉需要,胡楚元可以推荐出几百名值得一用的青年官员。
至于各省的巡抚总督,胡楚元也和载湉实际的分析了一遍,这些人,他都打过无数次的交道,每个人的特点和能力,他是一清二楚。
他就说,谭钟麟能力第一,问题是原则姓比较强,未必好用,最好用的是张之洞,既有能力,又是墙头草。
张之洞这个人有魄力,干事是很强悍的,可惜,风往哪里吹,人往哪里倒。在京师是清流派,到了地方就是实务派,慈禧强大的时候是后党,眼看风头不对就成了帝党扫雷兵。
真他娘的好用。
刘坤一,能力不低,原则姓也不错,保帝中枢,曾国荃不敢出头,湘系就是他第一个摇旗呐喊,问题是不能驾驭湘军。
要用湘军,首选刘锦堂,还是要将湘军交给刘锦堂,刘锦堂不行了,次选王德榜,末选孙开华。
要用淮军,首选刘铭传。
二刘只要不死,湘淮两军就可堪一用。
二刘一死,立刻就要另建新炉灶,后面的人都没有能力和威望统领全局,李鸿章、刘坤一都老了,跟不上时代,在国内欺负一下农民部队凑活,打洋人是自己找死。
曾国荃,眼下也就是脾气比较大,嘴比较能吼,真正一打仗还是跑路第一。
岁月不饶人,当年的曾剃头,如今早已成了曾跑跑。
所以,刘铭传必须调往东北,再不济也得是山西,刘锦堂必须调往山东,再不济也得回江西。
至于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