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就会退居二线。
十九世纪后期的决战舰队而言,要保持技术上领先,最保险的做法就是五年就换一批,实力不济也要做到十年换一批或者进行局部的改装升级,至少超过十年甚至十五年的,那根本不用去打了。
帝国海军对主力军舰的服役年限虽然没有强行规定,但是从造舰计划上也可以大体看得出来,基本上主力舰是一年一艘,按照这个速度,如果保持战舰在一线舰队的服役年限在十年的话,那么就可以保持一支十艘主力舰的决战舰队。
主力舰是预定从1867年开始以一年一艘的速度开工。而次一等的战舰则是没有这么多的条条框框,因为其他战舰的吨位都比较小,帝国的多家船厂都有数千吨规模的船坞。上海造船厂,青岛海军造船厂。广州造船厂、天津造船厂都有数千吨级的船坞。
同时次一等的战舰怎么造,造多少海军内部也有不小的分歧,一方面是技术进步非常快,同时帝国海军现存的主力舰也都是数千吨级别的铁甲舰,今后再造太多的话也是浪费,或者说是会挤压万吨铁甲舰以及港口等基础建设的经费。
目前为止,帝国海军拥有五艘盘古级铁甲舰,三艘炎帝级铁甲舰。前者吨位两千四百吨,后者是四千吨,同时这些战舰都是清一色拆除了风帆,航速上是保持在十二节到十三节之间,续航距离为两千海里左右,舰炮以一百五十毫米的舰炮为主力。
尽管以未来几年的技术去看,这两款战舰已经是相当落后,为啥?因为1866年以后,帝国海军开建的主力战舰,包括一艘近海铁甲舰。清一色是两百五十毫米的舰炮为主炮,只是吨位大小不同,配属的数量不同而已。同时装甲厚度也是进行了升级。
但是这八艘铁甲舰放在这里,自然不可能只用几年就扔,更别说炎帝级的三号舰,即黄帝号在1857年的一月份刚进行试航,这会都还没正式进入现役呢。
然后在建的还有两艘,分别是天吴号、夸父号。
如此算起来,这两千吨到六千吨之间的铁甲舰,就有十艘之多了,这个数量已经不算少了。
如果未来万吨铁甲舰的数量不增加上去的话。这些几千吨的铁甲舰数量多了意义也不大,两者的数量得有一个比例的匹配。配合使用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除了数量问题,海军还对这些几千吨的铁甲舰的一些设计还有用途产生了分歧。有人想要火力和装甲更强大,吨位限制可以放更大一些,比如说七千吨左右,到时候直接和万吨铁甲舰一起参加舰队决战,哪怕是数量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