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章台宫,满目都是衣冠禽兽。
百官分居两侧肃立,新科士子在殿中央按会试名次一一落座。
景泰帝主考,百官监察。
殿试只有策论。
屏风上就一道题,四个字:
何以变法?
试题并不出人预料,景泰帝几乎打得就是明牌。
等待会试放榜的日子里,诸多考生早有准备,许多人甚至每日都以变法为题做一篇文章,再备上厚礼求儒学大家指点。
胸藏锦绣,自然笔锋流畅。
殿试不同会试,时间并不固定。
士子们争分夺秒。
在皇帝和百官的见证下,越快交卷越有表现机会。
能在章台宫记个名,留下些印象,以后的官路会顺畅许多。
贾珠不着急,慢条斯理的研磨,脑子里思绪翻飞。
他有同年们所没有的优势:老泰山是国子监祭酒!
李祭酒对女婿的文采很有信心,断定贾珠一定会榜上有名。
从会试结束的次日起,就以变法、革新为题,一日三篇佳作送入荣国府供贾珠学习。
照着抄,名次就不会差。
“保前三十,冲前十五。”李祭酒信心十足。
“能不能进头榜前三甲?”贾珠好奇询问。
李祭酒当时的脸色阴沉,看向贾珠的视线像是要吃人。
“机会不大?”贾珠继续作死追问。
“看运气。”老泰山懒得再搭理贪心不足的女婿,挥手赶人:“殿试前十五名会交由陛下定夺,最终的名次,圣心独断。”
新人新气象,李祭酒的经验也过时了。
殿试过程中,景泰帝走下御座,在殿中来回巡视。
最后由礼部天官亲自收卷,呈递到御驾前。
士子们站在殿中屏气凝神,等待最终的评判。
景泰帝阅卷的速度不快,遇见喜欢的文章还会低声吟诵,传到阁臣手中阅览。
不喜欢的,自然就放置到一边。
推迟交卷又文采一般的士子最倒霉,殿试排名从一百往前排。
听到名字的,由太监引路,黯然离场。
最后余下三十人时,贾珠不为所动。
殿里剩下十五名士子时,贾珠呆若木鸡。
等到最后六个人,贾珠异常淡定。
头榜前三入翰林院编书,前程远大却要苦熬时间。
二榜前三能直接当官,七品起步,主政一县当百里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