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此时,武德四年(621年)三月,决定隋末唐初历史走向的洛阳之战,已经进入到了至关重要的关键阶段。因为,在这一年的年初,洛阳战局骤然发生巨变,而且是影响天下大势走向的巨变。
首先,在唐军将近半年的凌厉攻势下,王世充损兵折将,丧师失地,坐困洛阳孤城。无奈之下,王世充只得寻求外援,向河北窦建德的夏政权求助。与此同时,窦建德也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及个人想要称霸天下的雄心,决定与王世充联合,夹击唐军,亲率十余万大军,水陆并进,浩浩荡荡,朝洛阳杀来。
依照常理,此时的战场态势,对唐军极为不利,两线作战,捉襟见肘。可是,唐军的统帅秦王李世民,却是一个天马行空,不按常理出牌的怪才。经过一番思量,李世民最终决定,剑走偏锋,兵行险招,留下大部唐军主力,继续围攻洛阳城;至于李世民本人,则率领三千五百玄甲军,奔赴虎牢关,伏击窦建德大军。
本来,洛阳之战,只是李唐与郑国之间的战争,仅限于唐、郑两大势力。不过现在,情况有变。窦建德突然介入,十余万夏军,陈兵于洛阳周边,使得敌我态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什么变化呢?原本是唐、郑两国的战争,竟然演变成了唐、郑、夏三国之间的角力。就这样,震烁古今的虎牢关之战,至此掀开了战幕!
不仅如此,唐、郑、夏三国数十万军队,齐聚于洛阳。而且,还是李唐以一国军力,对抗郑、夏两国联军,这其中所要承担的风险,仍是相当巨大。这场空前绝后的千古大战,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可见,虎牢关之战,对于李唐王朝而言,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此战的最终胜负,直接关系到洛阳之战的成败,也关系到中原之主花落谁家。虎牢关一战,倘若胜利,唐朝不仅可以一举击溃窦建德的十余万大军,还能成功迫降王世充,兵不血刃,直下洛阳。如此一来,郑、夏两国,河南、河北之地,尽为李唐囊中之物。
反之,如果虎牢关之战的结局,唐军不幸战败,后果将极其严重。对唐朝的打击,不单单是折损主力,丧师兵败。更致命的损失是,此战若败,唐军将退出洛阳,元气大伤,再想卷土重来,反攻洛阳,必定难如登天。并且,唐朝一统天下的愿望,也将遥遥无期,难以实现。
故而,战争进行到这个时候,摆在李世民面前的,只有一条路,有进无退,唯有胜利。不然的话,李世民和十万唐军将士,将绝无生机。所以,虎牢关一战,唐军只能赢,不能输。那么,作为唐军主帅,李世民率军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