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依照常理,消灭刘武周政权后,李唐王朝的统治区域,横跨中国北方,与河南王世充的郑政权,直接毗邻接壤。唐、郑两大政权,显然要发生冲突。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最先向唐朝发难的,并不是近在咫尺的王世充,而是远在河北的窦建德。面对窦建德的挑衅,唐朝方面又会如何应对呢?
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隋末天下大乱的局势,变得愈发不可收拾。直到大业十三年(617年),国内主要形成了三支重要的农民起义力量,它们分别是窦建德的河北起义军、杜伏威、辅公祏的江淮起义军、李密、翟让的瓦岗军。而窦建德正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中的鳌头之一,是河北农民起义的灵魂人物。
那么,窦建德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他是如何在乱世中一步步崛起壮大,建立起雄踞燕赵之地的大夏政权,成为威震天下的夏王?在与窦建德的较量当中,唐王朝又有着怎样特殊的经历?
根据史书记载,窦建德在河北地区极具威望,深得民心,这与他早年的经历,息息相关。与薛举、李轨、王世充、刘武周等人不同,窦建德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是典型的“无产阶级”。正是起于贫寒,才铸就窦建德忠厚豪爽,一诺千金的性格,为他日后成就霸业,奠定了基础。
窦建德,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县)人士。据说,他是东汉大司空窦融的十七世孙,辽东宣王窦拓的玄孙。关于这个血统论的真实性,暂且不表。反正到了窦建德这一辈,他们家世代务农,基本上跟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
虽然窦建德出身贫寒,但是,在他年轻的时候,窦建德在同村乡里中,口碑一直很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窦建德为人仗义,一言九鼎,从来都是有求必应,绝不食言。比如,《旧唐书·窦建德》中,记载了这样几件事:
少时,颇以然诺为事。尝有乡人丧亲,家贫无以葬,时建德耕于田中,闻而叹息,遽辍耕牛,往给丧事,由是大为乡党所称。初,为里长,犯法亡去,会赦得归。父卒,送葬者千余人,凡有所赠,皆让而不受。
有一次,窦建德的一个同乡,痛失双亲。可是,由于家里过于贫穷,无力安葬父母。当时,窦建德正在田里耕地,听到这个消息后,不由一声叹息。紧接着,窦建德放下手里的农活,拿出一些积蓄财物,资助那人操办丧事。通过这件事,乡里乡亲都对窦建德刮目相看,人人称赞。
最初,窦建德当过乡里的里长,结果不慎犯法,外出逃亡。等到朝廷颁布大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