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渊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二,救援不力。
刘武周实行蚕食之策,逐步逼近太原。面对如此危局,唐高祖本该积极驰援太原才是。然而,在救援太原的问题上,李渊却显得有些消极。太原的战略意义这么重要,更何况,刘武周又是个难缠的对手。所以,负责支援的援军主帅,必须是一位经验丰富,熟谙用兵之道的统帅。
满朝上下,能够完成此次驰援太原,击败刘武周的任务,唯有秦王李世民。然而,令人感到费解的是,唐高祖居然没有派遣李世民,带兵救援太原;反而以裴寂为主将,率军迎击刘武周的大军,救援太原。
裴寂根本不懂军事,他之所以主动请缨,无非是要博取军功,证明自己。让不会打仗的裴寂前去支援,不等于是给刘武周千里送人头吗!果然,度索原之战,因为裴寂的胡乱指挥,唐军大败。并且,度索原一战的失败,彻底瓦解了李元吉的心理防线。最终,李元吉弃城而逃,太原被刘武周攻占。
不管怎么讲,太原已经丢了,无论李渊如何懊悔,如何扼腕叹息,都无法改变太原失守的事实。然而,事态的发展,却远远不止这么简单。太原失守后,刘武周、宋金刚趁热打铁,借着刚刚打下太原,部队势头正盛,乘胜出兵,相继攻下了晋州、龙门两地。山西地区的近一半城池、郡县,皆被刘武周占领。
而且,刘武周攻陷晋州、龙门,也将战线延伸到了关中、河东接壤的地带。等于是说,刘武周的大军,已经陈兵于关中边境,随时可以大举西进。如此一来,刘武周基本打通了进攻关中的军事要道。到了此时此刻,不仅河东的战局岌岌可危,就连关中腹地的军事态势,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这就是太原失守带来的连锁反应,或者说是恶果。太原失守后,唐朝在山西的战局发展,逐渐趋于恶化,其防线犹如黄河决堤,一溃千里。所以,针对眼下的危急情形,唐王朝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便是全力应对河东敌情,尽快收复太原,消灭刘武周势力,稳定住山西局势。
可是,现在的河东战场,犹如产生了“多骨诺米牌效应”。太原失守,拉开了唐军河东溃败的序幕。之后,晋州、龙门两地的相继丢失,更是让唐朝在河东战场的处境,变得极端不利。因此,对于刘武周肆虐山西的侵略行为,唐王朝显然有些力不从心。没等唐朝开始收复太原,刘武周再度发起进攻。
自从攻下太原,刘武周由此进入了事业的高峰期。他的势力范围,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扩张。大半个山西,尽在刘武周手中。随着地